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漫长岁月中,意识问题一直像一个迷宫,吸引着无数先贤竞相探索。人们对意识的研究不仅限于哲学及心理学领域,并在当代开始走入神经科学的视野。回顾当代意识科学的发展进程,我们可以将其划为两个重要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此时行为主义已经从认知科学的研究舞台退场,新范式兴起,人们开始关注意识体验与特定脑区之间的对应关系,同时科学实验的成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神经科学家去尝试揭开意识的神秘面纱;第二阶段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随着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神经影像学等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神经科学家开始探索意识现象背后的神经机制,明确地将意识问题作为一个科学问题进行研究,各种意识研究理论相继提出,其中克里克和埃德尔曼完成了意识科学研究的诸多开拓性工作。克里克和埃德尔曼有着十分相似的科学研究经历,他们早期研究成果大都集中在生物学领域。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二者的研究重心转向意识科学领域,并出版了一系列著作阐明他们对意识的看法。毫无疑问,克里克和埃德尔曼是意识的科学研究的领路者与奠基人。在他们的影响下,科学界开始涌现出大量有关意识的神经基础的研究。本文旨在分析克里克和埃德尔曼对意识科学的发展所做的引领工作,通过比较两人意识研究思想的异同,指明其对整个意识科学发展史的重要意义。本文一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回顾了意识科学近一百年来的发展历程,它既迎来“黄金时期”,也存在“黑暗时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前,许多神经科学家所从事的意识研究工作为拨开意识问题的迷雾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克里克和埃德尔曼借力于神经科学技术的进步而踏上意识的科学研究荆棘之路,迈出人类在意识科学研究的重要一步。第二章从论述无意识现象着手,指出无意识对实现有意识现象起着重要作用,为进一步理解意识现象做铺垫。通过对比无意识现象和有意识现象的区别,引出克里克和埃德尔曼两人对意识的定义及其功能的不同看法,为下文对比两人研究思路的异同做准备。第三章主要从克里克和埃德尔曼的意识研究重心出发来论述两人的意识研究思路的异同。克里克选择视觉作为意识研究的突破口,寻找大脑产生意识的最小神经机制,而埃德尔曼则站在演化的角度,提出一个全脑理论用于解释大脑产生意识的整体神经机制。第四章比较了克里克和埃德尔曼意识研究框架的异同。克里克的理论框架由十条工作假设组成。这个框架基于克里克对视觉意识的研究,并用于指导寻找大脑中意识的神经相关物。埃德尔曼将自己的研究框架称之为自然化意识研究框架,其框架的核心为“动态核心”假说。在这部分,还将补充他们各自的合作者克里斯托弗·科赫和朱利奥·托诺尼对其意识研究工作的推进。在第五章中,通过上文对克里克和埃德尔曼意识研究工作的对比,揭示他们两者的不同哲学立场,即从意识研究的形而上学维度出发,分析克里克还原主义立场与埃德尔曼的非还原主义的立场对他们意识研究带来的重要影响。第六章对克里克和埃德尔曼的意识研究思想进行总结及评价。克里克和埃德尔曼是意识科学研究的重要开拓者,是当代意识神经科学研究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他们的意识研究思想对意识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价值。本文通过比较两者的意识研究的异同,进一步明确他们在意识研究中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同时有助于系统理解他们为当代意识研究所提供的指导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