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采用三维空间有限元计算的方法,在计算机内建立完整的前臂模型。将前臂和腕部的主要肌肉和腕掌、背侧韧带加载于模型之上,分析腕关节在背伸、中立、掌屈位以及尺偏、桡偏等多种工况下,应力、应变和位移的变化特点,从而探讨科雷氏骨折各种固定体位的生物力学机制,寻求出较好的固定体位,以指导临床中对科雷氏骨折的治疗。 方法:前臂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将成人左前臂尺桡骨(尸体骨骼),先分为780个节点,构成414个单元,通过对尺桡骨各节点三维坐标的测量,沿x、y、z三个方向平移和绕此三轴转动的六个自由度,建立机内模型。根据本课题的实际需要,研究腕关节以上11cm以内的384个节点,202个单元的区域内应力应变情况。测量8具新鲜成人尸体的前臂主要肌肉和韧带横截面积,分别取其平均值,通过横截面积的肌力计算法,求得肌力和韧带力。主要肌肉为肱桡肌、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尺侧腕伸肌、尺侧腕屈肌、桡侧腕屈肌等。测量的主要韧带为腕掌侧韧带、腕背侧韧带等。测量主要肌肉和韧带与坐标轴的夹角,求得分力值,然后直接或根据力矩等价原则间接地将肌力加载于模型体表各节点。运用前臂不同肌肉和韧带对腕关节作用力的变化,模拟腕关节背伸、中立、掌屈位以及尺偏、桡偏等多种工况,分别计算并得出不同工况下各相关部位的应力、应变、位移等数据。 结果: 1.当腕关节中立、稍尺偏,前臂旋后位时,骨折断面的掌、背、尺、桡侧中点的应力均为压应力,且掌背侧数值比几乎为1比1。骨折断面掌、背、尺、桡侧中点的剪切位移量也是最小。 2.当腕关节轻度掌屈、稍尺偏,前臂旋前位时,骨折断面的掌、背侧中点所受应力分别为压应力和张应力,但数值较小。骨折断面掌背侧中点的剪切位移量也较小。 3.当腕关节轻度背伸,前臂旋后位时,骨折断面的掌、背侧中点所受应力分别为张应力和压应力,且随背伸角度的增加而增大。当腕关节由尺偏位向桡偏位活动时,压应力逐渐增大,而张应力逐渐减小。 结论: 1.前臂旋后,腕中立稍尺偏的固定体位,是治疗科雷氏骨折的最佳固定方式。其从应力机制和骨折断面位移方面都优于传统的轻度掌屈(<20“)尺偏前臂旋前和稍背伸(<l。。)尺偏前臂旋后位的固定体位,而轻度掌屈(<20“)稍尺偏前臂旋前位又优于轻度背伸(<10“)尺偏前臂旋后位的固定体位。 2.前臂旋后,腕中立稍尺偏的固定体位,符合骨折固定的弹性原则,与其它固定体位相比较,能减少骨折断端再移位的机率,更有利于骨折的固定稳定和愈合。 3.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三种固定方式的优劣顺序如下:前臂旋后腕中立稍尺偏(<10。)>前臂旋前腕轻度掌屈(<20。)稍尺偏(< 10。)>前臂旋后腕轻度背仲(<10。)稍尺偏(< 10。)。此结论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对科雷氏骨折的治疗和预防其后遗症的发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