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第264条“入户盗窃”问题研究

来源 :长春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tiandetian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户盗窃在社会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犯罪行为。我国《刑法修正案(八)》将入户盗窃作为盗窃罪的特殊行为类型予以单独规制,将其从普通的盗窃中分离出来,其立法旨意就在于更好的规制此类行为。本文选择盗窃罪中的入户盗窃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详尽剖析入户盗窃在具体司法适用中所面临的难题,并针对相关适用问题提出建议,以求为司法实践中入户盗窃的认定献言献策。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对近年来我国学者围绕入户盗窃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从而进一步明确入户盗窃的焦点问题,为整体研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为基础理论阐释,主要内容包括在刑法语境之下“户”的基本概念厘定,并重点分析了“入户”的特定。“入户”必须满足非法性的特征。另外,成立入户盗窃的前提是进入他人户内,本部分对他人户内的范围进行了分析,以此来有效的认定入户盗窃的成立范围。第三部分重点分析了入户盗窃的停止形态。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包括预备形态、未遂形态、中止形态、既遂形态。该部分分别对入户盗窃的四种停止形态的认定进行了分析,重点是入户盗窃的实行行为着手和既遂判断标准。第四部分详尽分析了在司法实践中,对于入户盗窃和数额较大以及其他特殊类型盗窃的竞合的认定问题。应明确的是入户盗窃是结果犯,因此也必须考虑行为人的盗窃数额,在数额较大的情况下应当以入户盗窃作为定罪情节,而数额较大作为量刑情节。携带凶器入户盗窃则同时符合了两种盗窃罪的特殊行为类型,可将入户盗窃作为定罪情节,而携带凶器则是量刑情节。对于多次入户盗窃的认定难题在于对“一次”的理解,这就需要密切结合“多次抢劫”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不宜将“次”进行扩大解释,避免破坏刑法中的罪刑均衡原则。第五部分主要剖析了入户盗窃向抢劫罪转化的两种情形,第一种情形时满足《刑法》第269条转化型抢劫下,入户盗窃转化为普通的抢劫罪;第二种情形是入户盗窃转化为入户抢劫,从而适用于我国《刑法》第263条抢劫罪加重法定刑的情形。本研究重点分析了两种转化成立需满足的主客观条件,同时还指出应避免对“入户”进行重复评价。
其他文献
在动态接入网络中,一些网络实体,如成员节点,接入点(AP)通常具有移动性,这会导致与网络关联节点的连接频繁变化,节点间的信道状况不稳定,影响网络性能。针对网络的动态性提出
近年来,工程结构设计要求不断提高,大型机械结构系统越来越复杂多样,机械系统的振动问题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作用在系统结构上的动载荷的获取也是一个热点问题。车辆在运行中轮轨力的检测对于车辆运行安全性能的评判是非常重要的,运用动载荷识别技术对轨道车辆在运行过程中的轮轨力进行识别不仅对高速列车关键技术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工程意义,也是目前载荷识别技术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本文将载荷识别方法应用到轨道车辆系统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微流体设备的研究与应用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它在微电子和生物传感器领域,如芯片实验室(lab-on-a-chip)等,有着很重要的应用.同时,微流体传输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背景下,教育机构为了能够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其体制和管理方式也在不断的变革,而把市场营销的概念引入到教育行业和学校的管理中就
道路上车辆和行人的实时检测是计算机视觉的一个重要方向,单阶段的目标检测算法具备较高的实时性,但精度不高。因此本文基于实时性最高的YOLO(You Look Only Once)算法系列中
随着氧化铝的需求不断增多以及其生产技术的越发成熟,氧化铝的产出量随之成倍增多,而作为生产氧化铝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料赤泥,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已经十分严重,大量堆存污染土壤,尘土飞扬污染空气,下渗污染水源等,使得赤泥的利用及处理迫在眉睫。本文针对赤泥的利用,采用铝厂赤泥及电厂排出的粉煤灰两大固体废料外加骨料、石灰、石膏、水泥等物料进行了免烧砖的制备,并探究了免烧砖的最优工艺及性能。本文主要从下以几个方面
基于影像的三维重建是摄影测量和计算机视觉领域重要挑战之一,目标是从通过相机获得影像中获取有用的几何及语义信息。基于影像的三维重建,需要准确计算相机的内外方位等元素
近年来,由薄膜和外部张拉框架构成的大型空间薄膜结构广泛应用于各类航天器中。由于张拉力不均匀和加工工艺缺陷等因素的影响,薄膜结构在实际工作中很容易发生失稳,从而形成褶皱。褶皱的产生会降低薄膜结构的工作性能,并对结构的动态特性有重要影响。目前,针对薄膜结构在外部载荷作用下的褶皱特征和机理已经开展了大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然而,针对含褶皱薄膜结构动态特性的研究很少,特别是对弹性波在含褶皱薄膜结构中的传播特
采用水槽试验的方法,研究在弯道进口前设置坝宽不同、距弯道距离不同以及双丁坝类型不同(非淹没式、阶梯式)的情况下,丁坝附近及弯道水流特性的变化。由于双丁坝对弯道水流特性影响较复杂,因此增加了无丁坝和单丁坝对照实验组。通过流速测量系统和自动水位测量系统对丁坝附近及弯道内水流的流速、水位进行了测量,并利用测量结果对水流流速分布、紊动强度变化、坝后回流区长度及沿程水位、横比降变化等规律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交互技术(VR,AR)的飞速发展,传统Web在以检索和导航为背景下所提供的二维平面上的交互范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用户的交互需求。越来越多的Web应用旨在展示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