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栖钝绥螨对不同猎物的捕食潜能及替代食物筛选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ever_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捕食性植绥螨是叶螨、蓟马、粉虱等小型节肢有害生物的优良天敌类群,其中,草栖钝绥螨Amblyseius herbicolus Chant是本土优势种,其具有食性杂、分布广、捕食能力强、突破丝网能力强及具一定耐药性等优点,是一种极具潜力的生物防治天敌。本文开展了草栖钝绥螨对我国农业害螨优势种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和入侵害虫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Pergande的捕食选择性、捕食功能和干扰反应,以明确其对二斑叶螨和西花蓟马的捕食能力和生物防治应用价值。同时,评价不同替代食物对草栖钝绥螨生长发育、繁殖和自残作用的影响;继而用筛选出的替代食物连续饲养草栖钝绥螨,构建其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明确单一食物饲养对草栖钝绥螨生活史和种群参数的影响。结果显示草栖钝绥螨对二斑叶螨和西花蓟马有较强的捕食作用,且以替代食物连续饲养时其种群数量呈增长趋势。本研究为草栖钝绥螨的生物防治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草栖钝绥螨对不同猎物的捕食潜能为明确草栖钝绥螨对二斑叶螨和西花蓟马的捕食潜力,分别测定了草栖钝绥螨对二斑叶螨各螨态和西花蓟马1龄和2龄若虫的捕食作用。结果显示草栖钝绥螨对二斑叶螨的幼螨和第一若螨,西花蓟马1龄若虫表现出嗜食性(Q>1),表明草栖钝绥螨偏好捕食猎物的低龄虫(螨)态。在19~31℃下,草栖钝绥螨对二斑叶螨卵、幼螨、第一若螨、第二若螨和雌成螨,以及西花蓟马1龄和2龄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类型均符合HollingⅡ型。19~28℃时,草栖钝绥螨对供试虫(螨)态的瞬时攻击率(a)、捕食能力(a/Th)和最大日捕食量(1/Th)均随着温度升高逐渐增大,而处理时间(Th)逐渐缩短;且28℃时各捕食功能反应参数达最大值,捕食能力最强;但31℃时,各参数有下降的趋势,表明温度能够影响草栖钝绥螨的捕食能力,且28℃时捕食能力最强。在有限的捕食空间和猎物密度固定的条件下,草栖钝绥螨的单头捕食量和捕食作用率(E)随其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28℃时其对二斑叶螨和西花蓟马的干扰反应方程分别为E=0.2113P-0.5489和E=0.1269P-0.4334,说明草栖钝绥螨存在明显的种内干扰和竞争作用。2.草栖钝绥螨替代食物的筛选为筛选出适于草栖钝绥螨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替代食物,评价了不同替代食物对草栖钝绥螨生活史和自残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草栖钝绥螨在6种替代食物(植物源花粉:杏花花粉Prunus armeniaca L.、苹果花粉Malus pumila Mill和玉米花粉Zea mays L.;替代猎物螨:贝氏小奥林螨Oulenziella bakeri Hughes、腐食酪螨Tyrophagus putrescentiae Schrank和椭圆食粉螨Aleuroglyphus ovatus Troupeau)和对照组天然猎物(二斑叶螨)上均能正常生长发育和繁殖。当以二斑叶螨、苹果花粉和杏花花粉为食时,草栖钝绥螨的成螨前期明显短于其他4种替代食物。当以苹果花粉、杏花花粉和贝氏小奥林螨为食时,草栖钝绥螨的单雌产卵量分别为28.55、26.06和26.02粒/雌,显著高于其他3种替代食物,但均低于二斑叶螨猎物(48.95粒/雌)。同时,草栖钝绥螨的内禀增长率(r)在二斑叶螨(0.210 d-1)和贝氏小奥林螨(0.202 d-1)上最高,其次是杏花花粉(0.163 d-1)和苹果花粉(0.155 d-1),而在玉米花粉上最低为0.064 d-1。此外,以贝氏小奥林螨和二斑叶螨为食时,草栖钝绥螨雌成螨对同类卵未发生自残作用,而在另外4种替代食物上均有自残行为,其中以取食苹果花粉上最高(40%),取食杏花花粉、腐食酪螨和椭圆食粉螨上的自残率较低(10%)。可见,贝氏小奥林螨和杏花花粉饲喂的草栖钝绥螨综合表现较优,可以作为草栖钝绥螨发育和繁殖的替代食物。3.贝氏小奥林螨和杏花花粉连续饲养草栖钝绥螨的生命表针对单一食物连续饲养对捕食螨生活史和种群参数的影响,构建了贝氏小奥林螨、杏花花粉和二斑叶螨(对照组)连续饲养草栖钝绥螨至F2、F4和F6代的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以贝氏小奥林螨和二斑叶螨为食物时,草栖钝绥螨成螨前期随着饲养代数的增加有延长的趋势,以杏花花粉为食却有缩短的趋势。取食二斑叶螨和杏花花粉的雌成螨寿命在F2、F4和F6代之间无显著差异,取食贝氏小奥林螨者仅F6代雌成螨寿命较F2代和F4代显著缩短;雄成螨寿命在二斑叶螨和贝氏小奥林螨上均随饲养代数的增加逐渐缩短,在杏花花粉上则随着饲养代数增加逐渐延长。F2、F4和F6代的成螨前期存活率在取食杏花花粉时均为0.96,显著高于其取食贝氏小奥林螨(0.86~0.88),但与对照组二斑叶螨(0.91~0.96)无显著差异;在同一种食物上,F2、F4和F6代的成螨前期存活率无显著差异。取食二斑叶螨的F2、F4和F6代的单雌产卵量(42.53~48.59粒/雌)显著高于贝氏小奥林螨(24.37~25.43粒/雌)和杏花花粉(23.71~25.97粒/雌);取食贝氏小奥林螨和杏花花粉的各代之间的单雌产卵量差异不显著。以杏花花粉为食物时,其F2、F4和F6代之间的净繁殖率(R0)无显著差异,F4代和F6代的内禀增长率(r)和周限增长率(λ)显著高于F2代,而F4代和F6代平均世代周期(T)显著短于F2代;以贝氏小奥林螨为猎物时,各代之间的R0、r、λ和T值均无显著差异。概之,草栖钝绥螨取食贝氏小奥林螨的成螨前期虽随饲养代数有延长趋势,雌、雄成螨寿命有缩短的趋势,但对其繁殖力无显著影响,其种群增长参数在各代之间无显著差异;同时,其取食杏花花粉的成螨前期随着饲养代数增加有缩短趋势,雌成螨寿命在各代之间无显著差异,雄成螨寿命有延长的趋势,种群增长参数随着饲养代数增加呈增大趋势。因此,可以推荐贝氏小奥林螨和杏花花粉作为草栖钝规模饲养和提升其野外种群数量的替代食物。本研究测定了草栖钝绥螨对农业害螨二斑叶螨和入侵害虫西花蓟马的捕食作用,明确其对二斑叶螨和西花蓟马的捕食效能;探明了6种替代食物对草栖钝绥螨生长发育、繁殖和自残作用的影响,筛选出了贝氏小奥林螨和杏花花粉可作为草栖钝绥螨种群增长的替代食物;阐明了单一食物连续饲养对捕食螨生活史和种群参数的影响,验证了贝氏小奥林螨和杏花花粉作为草栖钝绥螨繁育食物的可行性。研究结果为草栖钝绥螨防控重要农业害虫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为草栖钝绥螨繁育替代食物提供了实证参考。
其他文献
目的:利用甲基化基因芯片筛选出原发性IgA肾病(Immunoglobulin A nephropathy,IgAN)患者DNA甲基化差异基因,并结合IgAN的临床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筛出可能与IgAN发病相关的甲基化差异基因,为研究IgAN发病及其进展性机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纳入IgAN患者和健康人各3例,提取外周血B淋巴细胞DNA,采用Nimble Gen3x720K甲基化基因芯片检测全基因组
学位
玉米间作豆科绿肥是我国河西绿洲灌区常见的种植模式,绿肥盛花期收割地上部用作饲草,残留根茬可用于培肥土壤。为明确玉米间作豆科绿肥(针叶豌豆和毛叶苕子)以及绿肥根茬还田生产方式下的氮肥减施效应,本研究依托11年(2011~2021)长期定位试验,并结合室内模拟试验,分析了玉米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规律及土壤肥力和氮素累积分布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玉米间作绿肥体系绿肥根茬还田可减少玉米氮肥投入并提高
学位
目的:研究银丹心脑通软胶囊(YDXNT)对球囊损伤所致大鼠颈动脉血管内膜增生的干预作用,并基于VSMC的增殖-凋亡失衡、表型转换、迁移、炎症反应等方面,探究其作用机制是否与Wnt/β-catenin和Ca N/NFAT信号通路有关。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n=10)和球囊损伤组(采用球囊损伤建立大鼠颈动脉血管内膜增生模型),再将球囊损伤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Model,n=10
学位
牛养殖产生大量粪污,贵州牛粪资源化利用新方式有待探索。然而,土壤镉含量严重制约“严格管控类”耕地的粮食生产,是否能通过牛粪基肥化还田,抑制镉的生物有效性,从而提出一种农业资源化绿色生产的新途径,需进一步开展研究。因此,本研究以3种牛粪处理方式(鲜牛粪肥、好氧堆肥、厌氧发酵)得到的产物为供试材料,探究产物还田后土壤中镉的形态变化特征,进一步探寻具有镉富集或敏感特性的关键微生物菌属,比较得出牛粪的最佳
学位
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带来的面源污染是影响水质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土地利用方式急剧变化。为探索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地表水水质的影响,选择贵州省长江水系的5个和珠江水系的4个流域,利用GIS和遥感技术等解析2000年、2010年、2020年土地利用方式分布及变化特征,收集水质、经济和环保政策等数据,利用多元回归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0-2020年9个流域土地利用
学位
茶轮斑病(Tea grey blight)在世界各大茶区均有发生,为茶树叶部主要病害,严重影响茶叶的品质和产量。当前,针对茶轮斑病防治主要集中在化学药剂上,由于化学药剂存在环境污染和产生抗性等风险,因此研究生物农药对茶轮斑病作用机制,对于防治该类病害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其中茶假拟盘多毛孢(Pseudopestalotiopsis camelliae-sinensis)是引起该病害的病原菌之一。前期
学位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一种世界性农业害虫,危害寄主植物超过353种,对主要经济作物可造成毁灭性损害。中华甲虫蒲螨Pyemotes zhonghuajia是我国本土优势天敌,能有效地寄生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等害虫。有研究发现中华甲虫蒲螨寄生对草地贪夜蛾卵、幼虫、预蛹和蛹致死效果显著。目前,国内外有关中华甲虫蒲螨寄生对草地贪夜蛾免疫反应的抑制研究未见报道。本论文研究了
学位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峻,当医疗服务的有效供给与日益增长的老年人群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不相匹配时,会形成未被满足的医疗服务需求或者称为潜在医疗服务需求。在老龄化与十四五规划发展的双重背景下,采取一定的措施使我国老年人口潜在医疗服务需求转化为实际需求将会大大提高卫生服务的公平性,有利于建设健康中国。因此,本文基于老年人口潜在医疗服务需求的研究,探索医疗保险政策的优化方案。本文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
学位
斑蝥素(cantharidin)是一种由芫菁科等昆虫体内合成的倍半萜类化合物,长期以来,被广泛应用于皮肤病、水肿病、狂犬病及肿瘤等多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此外,斑蝥素因具有较强的杀虫、杀菌活性,可作为一类潜在的新型生物源农药。目前,斑蝥素在虫体内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生物学意义仍不清楚,相关研究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扁角豆芫菁Epicauta impressicornis是我国西南地区的
学位
重大突发事件不仅对社会公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也挑战了政府组织合法性。本文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从治理导向现代化、治理主体现代化、治理机制现代化和治理目标现代化四个维度解构我国县级政府在后疫情时代下应急处置能力的现代化,并以S县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进行深锚,展现了后疫情时代政府应急处置的协调整合性。政府始终秉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的治理导向;形成以政府为核心的整体性组织,并细化为以各级党委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