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龟探穴法针刺曲池穴为主治疗中风后手指痉挛性瘫的临床观察

来源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zhiwei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苍龟探穴法针刺曲池穴为主治疗中风后手指痉挛性瘫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医治中风后手指痉挛性瘫提出更为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将60例符合本试验临床纳入标准的患者,在随机数字表法的分配下,分为“苍龟探穴法针刺曲池穴为主组”(治疗组)与“常规针刺组”(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4周的针刺治疗。本次课题采用Fulg-Meyer量表(FMA)、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SS)、Brunnstrom运动分级量表作为观察指标,并根据改良Ashworth量表(MAS)判定临床疗效,在治疗结束后(第4周末),将治疗前后测得的数据指标,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验证上述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其临床疗效差异。结果:1.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各量表评分均有改善,与治疗前相比较,数据间具有显著的差异(P<0.01),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治疗后组间相对比,数据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P<0.05),表明治疗组其疗效水平较高于对照组的疗效。2.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86.7%,对两组疗后总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差异较为明显(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1.苍龟探穴法针刺曲池穴为主组与常规针刺组均能改善中风后手指痉挛性瘫。2.苍龟探穴法针刺曲池穴为主治疗中风后手指痉挛性瘫有显著效果,且其疗效水平要优胜于常规针刺疗法。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结合温和灸经筋结点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此类疾病提供新思路。方法:此次研究共纳入样本64例,均为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的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气虚血瘀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各32例。两组患者除给予西医常规脑卒中对症及支持治疗外,针刺治疗均采用病灶侧头针顶颞前斜线、患肢拮抗肌(伸肌)经筋结点疗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温和灸患肢痉挛肌(
目的:观察眼针结合电针阿是穴治疗紧张型头痛(瘀血型)的临床疗效,为治疗紧张型头痛(瘀血型)提供更加有效的针灸方法。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紧张型头痛(瘀血型)受试者60例,采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眼针结合电针组)30例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30例。治疗组选用:眼针取穴为上焦区、肝区、心区,均为双侧取穴。然后取头痛较明显部位的2组阿是穴,进行电针治疗。对照组选用《针灸学》中头痛病针灸选穴治
目的:观察眼针配合运动疗法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运动障碍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后运动障碍提供更有效的针灸方法。方法:本次研究将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眼针配合运动疗法组)30例与对照组(常规针刺组)3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眼针取穴为肝区、肾区、上焦区、下焦区、心区、脾区(均为双侧),同时配合康复运动疗法;对照组选穴参照《针灸学》教材,中风的针灸处方治疗,两组
目的:评估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施以针刺八脉交会穴联合廉泉三针的临床疗效,并为临床针灸治疗提供新的参考依据。方法:本课题收集2019年3月-2021年1月期间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二科治疗的44例诊断为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治疗组(八脉交会穴联合廉泉三针针刺组)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各22例,两组均以采用相同的西医常规药物作为
目的:观察调神通络针法治疗中风后偏身麻木的临床疗效,进一步优化针刺治疗中风后偏身麻木的治疗方案。方法:将60例中风后偏身麻木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治疗组(调神通络针刺组)和对照组(常规针刺组),每组各30例。2组患者基础治疗的前提下,治疗组针刺穴位为百会、神庭、人中、膻中、内关(双侧)、神门(双侧)、三阴交(双侧);对照组针刺穴位为顶颞后斜线(健侧),曲池、外关、中渚、合谷、足三里、悬钟、
目的:通过观察化瘀安神针刺法治疗慢性失眠的临床疗效,为慢性失眠患者提供更加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案。方法:将入组的60例慢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分别在基础疾病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化瘀安神针刺法和常规针刺法,得气后留针30min,治疗3个疗程(1次/d,1个疗程7d,每周休息1d),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PSQI各指标分值及总分、HAMA评分、HAMD评分、中医
目的观察常规针刺结合揿针针刺疗法对于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通过与单纯常规针刺组的疗效相对照,明确常规针刺联合揿针针刺治疗该疾病的优势,为临床治疗面肌痉挛提供一个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选取符合面肌痉挛诊断标准的60例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一科门诊病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常规针刺配合揿针针刺治疗,主穴选取:翳风、颧髎、太阳、合谷、太冲,根据痉挛部位选取局部配穴,口角周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腹针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临床疗效,为临床防治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方法:筛选64名满足纳入标准的本病患者,使用生物统计学软件(SPSS23.0)产生随机数字表,根据随机数字表将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2例患者。嘱受试者均口服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20mg/次,日一次,连服4周。治疗组同时采用电针结合腹针治疗,对照组用传统针法治疗。治疗组取穴:主穴:贲门、幽
目的:是为了得到轻中度的阿尔兹海默症在督脉针刺结合安理申治疗方法下的治疗成效及其影响,探讨督脉理论对于督脉针刺在治疗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及其指导意义,为督脉针刺在临床上的治疗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进一步治疗方法。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轻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1和对照组2,每组24例。。其中对照组1采用基础药物安理申进行临床治疗,对照组2采用常规针刺结合安理
目的:观察背俞穴埋线联合常规针刺对痰气郁结型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疗效,探究背俞穴埋线治疗该病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卒中后抑郁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每周针刺6天,休息1天,为1疗程。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于每疗程第一天针刺后进行背俞穴埋线。治疗持续4疗程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卒中后抑郁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