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被动房技术在我国严寒地区的应用策略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l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严寒地区的城市建设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目前建筑能耗普遍较高,其中高耗能建筑占90%以上,建筑能耗占总能耗30%以上,而且每年还在以1%的速度增长,因此建筑节能的效果也承载了越来越多的社会、经济、生态、文化发展等方面的重任,对于保障世界经济建设、节能减排、缓解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正在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建筑被动房技术在国外已形成一整套完善体系,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在严寒地区的发展尤为滞后。结合我国严寒地区复杂恶劣的自然环境,发展缓慢的社会经济,城镇规划广布分散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建筑被动房技术在我国严寒地区发展执行标准低,技术及能耗水平差距大,经济激励政策欠缺,质量监控和施工管理不足的瓶颈论文选取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被动房示范工程。应地制宜的发挥技术优势,体现地域特色,选用和研发符合当地发展的技术,切实有效解决一般住宅和普通公共建筑节能问题。探索了如何在我国严寒地区推广应用建筑被动房技术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质量,与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法律法规、预警应急体系和机制下得到发展并逐步完善的策略研究。文章结合我国严寒地区建筑节能领域发展的现状,基于严寒地区建筑被动房技术理念基础,分析其在建筑节能技术领域中的优势,因地制宜的提出了建筑被动房技术在发展我国严寒地区推广应用的经济政策引导策略、技术优先策略、施工管理保障策略、配套设备整合策略。为我国严寒地区建筑的节能减排提供理论支撑;为建筑的生态化、分散化、集约化、逆城市化的进程与发展提供实践数据;为有效降低建筑低耗提供典型的技术集成。本文结构以立题→命题分析→核心问题研究→解决策略的纵向逻辑,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提出了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分析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提出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第二,阐述了建筑被动房技术的应用现状,针对其在我国严寒地区当前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现状下推广应用的瓶颈进行分析。第二,通过分析三种典型的应用建筑被动房技术类型的示范项目,提出了建筑被动房技术在我国严寒地区推广的技术实践基础。第三,策略探索。围绕如何在我国经济落后、环境恶劣;城镇广布;节能意识匮乏的严寒地区应地制宜的发挥技术的优势、加强管理策略、提高政策和经济扶持力度、优化配套设备的整合策略,填补我国严寒地区地建筑被动房技术应用理论及实践基础方面的欠缺。
其他文献
历次地震事件中,强主震发生后通常伴随着一系列强余震的发生,而强余震作用会进一步加重结构的累积损伤,甚至成为结构倒塌破坏的决定性影响因素。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地震破坏
本论文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动画电影文本。篇章语言学是语言学领域快速发展的一个分支。与此同时,该领域诸多基础性问题(文本类型,文本的系统构成性特征,文本范畴等)仍然没有
丹江流域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境内分布有面积广大、类型多样的湿地。湿地对通过地表径流或下渗过程进入水体中的面源污染物具有较强的削减作用,其中通过底泥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湿地能有效的去除水体中的氮污染。目前国内对河流、湖泊等类型湿地研究的非常多,而对于沟渠、水塘等类型湿地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在遥感解译丹江流域土地利用的基础上,选取了流域内的河流、溪流、沟渠和水塘等4种常见的湿
个体如何分配资源不仅可以反映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还能反映道德、公平的发展,因此儿童的资源分配行为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社会权力是指个体或群体对资源的不对称控制,儿童
随着电子行业的高速发展,电子元器件的集成度越来越高,电子元器件的散热问题也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高热流密度条件下的散热,射流冲击与喷雾冷却能够最有效地提高局部换热系
随着国家经济腾飞、电力工业及自动化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高速发展,调度自动化系统不再局限于对变电站遥信遥测实时信息进行常规的采集和监视功能,而是向更高更多的分析应用和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最常见的外周性眩晕疾病,在神经内科门急诊接诊的眩晕患者中占有很高的比例。原发性BPPV患者中绝大多数是
为阐明储粮环境中气体成分CO_2浓度变化与虫害发生的关系,本文通过模拟储粮环境条件详细研究了不同水分含量(12%、13%和14%)的小麦分别感染不同虫口密度(0、2、5、10、20和30头/kg)米象、赤拟谷盗或米象、赤拟谷盗同时发生后储藏环境中CO_2气体浓度变化的情况。研究结果如下:在严格密闭储粮环境中,分别感染不同虫口密度的米象、赤拟谷盗时,在相同的处理时间内,随着小麦水分含量的增加储藏环境
随着城市发展速断的加快和居民生产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对电力的需要不断增加,特别是可靠的电力供应。城市的主要供电网络为配电网网络,属于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配电
迟子建笔下的“丛林世界”不只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丛林风貌,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是一个多元综合的概念,从文化、风景、文学以及精神等不同角度,都可以对其进行不同的剖析。迟子建所构设的文本,使读者在“丛林世界”的笼罩下产生独特的阅读体会。本论文试图从这样的视角深入迟子建的文本,对其笔下的“丛林世界”所涵盖的审美文化与形象内涵等元素进行探究与讨论,目的在于可以更深入地挖掘作者所要表达的丛林世界与人类生命之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