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杭白菊ChrysanthemummorifoliumRamat.属于菊科,为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可入药,也是著名的茶用菊,原产浙江省桐乡市。菊蚜是杭白菊主要病虫害,包括菊小长管 Macrosiphoniella sanborni Gillette、棉蚜Aphisgossypii Glover和桃蚜MyzuspersicaeSulzer,可致减产与品质劣变,还传播病毒病,常用化学防治引发了各种环境问题。利用菊花抗蚜性是值得探讨的途径之一。本研究旨在评价2个主栽杭白菊品种——早小洋菊、晚小洋菊抗蚜性,并探讨其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温室分别放置早小洋菊、晚小洋菊60日龄植株各30盆,分别组成一个长方形,间距5 m,每株接5头蚜虫,测量植株形态和颜色。因此发现:①早小洋菊上的蚜虫繁殖数量及其繁殖倍率显著高于晚小洋菊(P<0.05);②叶片长宽比、上表皮L*、a*、b*和C与蚜量正相关(P<0.01)。早小洋菊叶片长宽比、上表皮L*、a*、b*均显著大于晚小洋菊(P<0.05)。③L*a*b*色彩三维图揭示,两品种上表皮、下表皮色彩有明显差异。叶片形状狭长、叶色愈发黄绿鲜亮的早小洋菊会更吸引蚜虫繁殖。(2)以刺吸电位技术(Electricalpenetration graph,EPG)比较3种菊蚜对杭白菊取食策略,并检测菊叶主要化合物发现。①在晚小洋菊上,菊小长管蚜E1或E2波持续时间皆分别短于在早小洋菊上,平均刺探次数显著大于在早小洋菊上(P<0.05)。②以E1、E2、C、G、Pd和NP波平均持续时间和平均刺探次数为变量的聚类分析,将每个品种分别与3种蚜的组合各聚成一类,显示2品种间的抗性有差异。③早小洋菊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大于和显著大于晚小洋菊,而总酚含量显著低于晚小洋菊;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与E1、E2波持续时间显著正相关,总酚含量与E2波持续时间显著负相关。分析认为:早小洋菊抗性稍弱。(3)蚜害、MeJA和SA均能诱导菊花顶叶8项相关防御物质的变化,①蚜害能诱导增强防御性CAT、LOX、POD、PPO活性,提高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总黄酮与总酚含量;②MeJA、SA能增高杭白菊四种防御性酶活性与总酚含量,而减少叶片黄酮含量;③经主成分分析得出,杭白菊抗虫特征物质为CAT。抗虫综合得分晚小洋菊(2.30分)>早小洋菊(-2.30分)。(4)蚜害、MeJA、SA均能正向调控杭白菊cmwrky21、cmwrky40、cmwrky42、cmwrky48转录。试验发现①蚜害后晚小洋菊cmwrky40相对表达量约为80倍并显著高于早小洋菊(P<0.05);②受MeJA作用,早小洋菊cmwrky48相对表达量约为70倍。受SA影响,早小洋菊cmwrky42相对表达量约为20倍;③将杭白菊三种处理下MeJA、SA与虫害的cmwrky21、cmwrky40、cmwrky42、cmwrky48表达情况进行灰色关联度发现,SA与蚜害后的wrky基因转录水平关联度更接近。从蚜虫定向行为发现其偏嗜叶形狭长、叶色黄绿鲜亮的早小洋菊,依据EPG检测的刺吸行为及其关联叶片的化学组成,蚜虫喜食可溶性糖、可溶蛋白含量更高、总酚含量更低的早小洋菊。蚜害和外施MeJA、SA诱导防御性相关酶类活性上调。本研究可为菊花抗虫性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