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陆架区浅部地震地层层序及新构造运动特征研究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ljx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海及邻域位于东亚大陆边缘,包括宽阔的陆架,相对较窄的陆坡和西太平洋典型的沟弧盆体系。陆架区水深相对较浅,新生代以来陆架盆地以沉降为主并接受沉积,沉积物物源丰富;第四纪以来,受气候的冷暖交替,该区经历了多次的海进海退旋回,海洋动力环境复杂;新构造运动对地层的改造作用也使得该区地层连续性较差。因此,陆架区受海平面变化、沉积动力、新构造运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沉积物来源多样化,沉积结构复杂,地层连续性差等特点;同时也是研究晚第四纪陆架沉积特征、海平面变化、沉积环境演变和新构造运动的理想区域。本文运用地震地层学的方法,对研究区内浅地层地震剖面资料进行了分区解释,对比及全区闭合,西部海区分成4个层序,9个地层单元,东部陆架海区分为4个层序,13个地层单元,一个层序代表一次全球性(或区域性)海平面变化周期内的沉积,西部海区反映了四次海侵和三次海退,东部陆架海区则反映了四次海侵和四次海退;根据层序划分原则和反射界面的识别标志(上超、下超、削截和顶超等),对研究区单道地震资料进行了全区的解释,对比和闭合,划分出5个反射界面和5个地层单元,并对每个地层单元的层组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地震剖面反射波的振幅、相位、频率、连续性、反射结构、几何形态的组合关系等特征,在研究区识别出多种地震相单元,如埋藏古河道、潮流沙脊、浅层气、断层、火成岩等。结合前人资料与最新取得成果,认为研究区新构造运动特征主要表现为:1)研究区及邻区新构造期构造运动以区域性沉降为主,期间存在三个较大的沉降中心和一个持续隆起区。在南部两个沉降中心,新近纪以来沉积厚达1300余米的地层;在北部沉降中心,新近纪以来沉积厚达1100余米的地层;在西部隆起区个别地段,仅沉积了晚第四纪以来的地层。全球性气候波动和新构造运动的综合作用造成了第四纪东海陆架及邻区的海进海退。2)在浅部地震剖面上看到的断层大多为沉积盖层内的“无根断层”,没有断到盖层基底以下,只有少数的控坳(凹)边界段裂和坳(凹)陷内次级断裂才‘错断盖层基底。研究区大多数控坳(凹)边界断裂为同生断层,以NE、NNE、NW和近EW向为主,新构造期继承性活动,控制了断裂两侧构造单元的形成、发展和沉降中心的形成,并控制了晚期断裂的发育与分布;在两组断裂交叉区附近,新构造运动强烈,为地震多发地带。3)研究区123°30′以西主要为前新近纪火成岩,北部和南部零星分布,仅在舟山海域附近发现第四纪火成岩,上新世、中新世火成岩在研究区东南部和北部分布。岩浆活动自西向东有逐渐变新的趋势,空间分布明显受控于NNE向断裂,NW向构造在一定程度也影响其发育程度和分布状态,岩浆活动在空间上自西向东侵入活动逐渐减弱,喷发活动逐渐增强。4)从天然地震震中投影位置来看,东海陆架及邻区有三个地震丛集区,研究区内地震主要分布于长江口海域,呈“X”分布,结合长江口海域断裂分布特征,地震发育在断裂交叉地带,应力易于聚集和释放。
其他文献
文人画发展至明代,正处于前后七子泥古之风的高涨时期,在诗文绘画方面形成了以形式主义和模拟主义为潮流的创作方向,但作为开创泼墨大写意绘画的徐渭,却对这种复古之气不认同
本人运用沉积学、石油地质学等理论知识,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大量的钻井、录井、岩心观察和岩心样品的多种试验资料为基础,探讨了苏码头构造中上侏罗统的沉积体系
重磁火成岩成像方法,是由火成岩体引起的重磁异常反演得到视密度和视磁化强度值,据此依据火成岩的密度和磁性特征圈定出火成岩体赋存的空间位置,其成像的正确与否取决于反演
冲洪积扇地势平坦,面积分布广阔,为我国人类活动的主要区域之一。由于受沉积环境影响,冲洪积扇从扇顶到扇缘,水平向及垂向上岩层都具有空间分异性特征。冲洪积扇的沉积特征导致其
汽车作为一种具有复杂机械结构的交通运输设备,是由各种零部件装配而成的,汽车整车性能的优劣与其零部件的好坏直接相关。而变速器作为汽车动力传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件,主要
精密数控磨齿机是加工精密齿轮的工作“母机”,对于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有着战略性意义。目前,国产数控磨齿机几何精度已经相对较高,热诱导误差成为了制约国产数控磨齿机加工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