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中凹陷湖相优质烃源岩形成机理与发育模式研究

来源 :长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dy_830909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渤中凹陷是渤海湾盆地最重要的含油气盆地之一。目前,伴随着对渤中凹陷油气勘探程度的日益加深,有关渤中凹陷湖相优质烃源岩的形成机理及发育模式研究也显得越来越重要,成为制约该区进一步油气勘探的难点和重大科学问题。本次研究,利用有机地球化学、无机地球化学、扫描电镜、全岩X衍射、古生物鉴定等实验数据,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基础上,通过优质烃源岩评价指标的构建,对渤中凹陷沙河街组烃源岩进行了评价、重建了研究区古湖泊沉积环境、探讨了烃源岩发育要素,最终分析总结了沙一段与沙三段湖相优质烃源岩的形成机理与发育模式。本次研究,以渤海湾盆地古近系层序地层划分方案为基础,依据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及古生物资料,对渤中凹陷沙一段与沙三段烃源岩高精度层序地层开展了分析,将沙一段、沙三段各三级层序进一步细分为分为湖扩体系域(EST)和湖退体系域(RST)两个四级层序,EST和RST之间的界面为凝缩段,一般具有异常高的有机质丰度、较低的长英质与Al2O3含量、较高的粘土矿物含量,还含有较高的黄铁矿。针对前人利用统计学方法确定优质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下限的不足,本次研究,利用岩石热解数据,通过计算原始有机质丰度与生排烃量,得到烃源岩排烃量剧增时的残余有机质丰度下限,确定沙一段与沙三段优质烃源岩TOC下限为2.00%。对沙一段与沙三段烃源岩评价认为,两套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好,沙一段烃源岩TOC介于0.48-11.61%,平均为2.85%;沙三段烃源岩TOC介于0.92-17.50%,平均为3.21%。有机质类型以Ⅱ型为主,含部分Ⅰ型干酪根,Ⅲ型干酪根相对较少,有机质演化进入低熟到成熟阶段,母质来源为藻类等低等水生生物与陆源高等植物的混源,藻类等更占优势。垂向上,沙三段优质烃源岩较沙一段更发育,凝缩段是沙三段优质烃源岩发育的重要位置;平面上,渤中凹陷沙一段优质烃源岩主要分布于沙南地区,沙三段优质烃源岩主要分布于渤中、黄河口地区。本次研究运用孢粉和X-衍射数据分析了研究区烃源岩发育的古气候。沙三段孢粉主要以双束松粉属-榆粉属(Pinuuspollenites-Ulmipollenites)组合为主,二者含量均超过50.00%。沙一段双束松粉属-榆粉属(Pinuspollenites-Ulmipollenites)含量明显降低,不超过50.00%,榆粉属(Ulmipollenites)与枥粉属(Carpinipites)含量则明显增长,达到30.00%,还出现了麻黄粉属(Ephedripites),含量超过沙三段一倍。粘土矿物数据显示沙三段高岭石含量明显高于沙一段,伊利石含量低于沙一段。研究表明,沙三段古气候相对温暖潮湿,沙一段则相对炎热干旱。本次研究运用地化及藻类等古生物鉴定资料分析了研究区烃源岩发育的古水体盐度。沙三段短棘盘星藻(Pediastrumboryanum)和多刺甲藻属(Sentusidinium)组合为主,沙一段则以多刺甲藻属(Sentusidinium)为主,且藻类分异度明显降低。地化数据显示,沙一段具有相对沙三段更高的伽马蜡烷指数、Ba、CaO含量及Ca/(Ca+Fe)比值。总体上沙一段水体盐度为微咸水-半咸水,而沙三段为淡水-微咸水。本次研究恢复了研究区两套烃源岩的沉积速率。沙一段沉积速率平均仅为3.25cm/ka,沙三段沉积速率平均为22.64cm/ka。通过沉积速率与有机质丰度的分析,认为沙一段较低的沉积速率对有机质具有聚集效应,沙三段较大的沉积速率对有机质具有稀释效应。沉积速率对有机质起稀释效应的最低值为4.47cm/ka。本次研究计算了研究区两套烃源岩的古生产力并探讨了其主控因素。研究中重点分析了前人在古生产力评价方面的不足,指出对古生产力的评价不能忽视生产力的时间属性,并推导出适合已生排烃烃源岩地层的古生产力计算公式。研究认为沙三段古生产力平均为1055.84 g C/(m2.a),沙一段平均为103.55 g C/(m2·a)。古气候与营养盐输入是控制古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其中沙三段古湖泊的富营养化形成了沙三段较高的古生产力。本次研究运用地化及微量元素资料研究了该区烃源岩发育的古水体氧化还原特征。Pr/Ph数据显示沙一段与沙三段均具有良好的还原环境,沙一段部分数据点反映了强还原环境。V/(V+Ni)显示沙一段与沙三段均为缺氧环境。沙一段与沙三段异常高的Ph含量与Pr/nC18显示沙一段与沙三段存在水体分层现象。本次研究,在沙三段中发现粒径为5.7μm的草莓状黄铁矿,成为推断沙三段在湖泊中央存在水体温度分层的证据。综合上述研究,认为沙三段优质烃源岩是在高生产力条件下,有机质被沉积速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稀释,在水体温度分层形成的保存条件下形成;沙一段优质烃源岩则是在低生产力固定的有机碳被低沉积速率聚集后,在水体盐度较高条件下促使水体中含氧量减小,同时形成水体盐度分层的良好保存条件下形成。沙三段优质烃源岩形成的主控因素为高生产力,沙一段优质烃源岩形成的主控因素为低沉积速率对有机质的聚集效应。
其他文献
时光流彩,岁月如歌。在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时,有个叫曾家富的9岁孩子家乡遭到重创,他遇到了一位参加抗震救灾的解放军"铁军"叔叔,此后多年,曾家富上学、父亲治病,"铁军"叔叔不断予以资助。曾家富记下了"铁军"叔叔并立志长大后要参加解放军。13年后,他光荣入伍并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铁军"叔叔——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三医院的主任医师李红政。授衔仪式上,军龄26年的李红政亲自为曾家富戴上了军
期刊
太阳光到达地球表面的能量约为1000 w/m2,其中大部分的能量位于紫外光、可见光以及近红外光区域(0.25-2.5μm),是建筑物热量的主要来源。同时,空气对于“大气窗口”区域内(8-13μm)的红外光透射率较高,此波段的红外光可以直接向宇宙辐射能量。反射辐射涂料可以同时反射太阳光,并通过“大气窗口”区域向外辐射能量,减少太阳光的吸收,降低建筑内的温度。作为目前使用量最大和最广泛的工程材料,水泥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和发展,BIM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为建筑业的成长带来了强大动力,本文在土木工程的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推动建筑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BIM在土木工程施工方面的主要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土木工程施工质量,基于此,主要对BIM技术在土木工程施工领域的应用进展进行深入分析。
寒冷地区位于中国内陆北部,远离沿海大气水汽含量低,大气透明度高,且太阳辐射资源丰富,其中度假型酒店多分布在具有独特地形地貌的风景区,远离城市大气污染,太阳辐射和太空辐射应用潜力巨大。本文在分别研究降低建筑能耗的太阳辐射和太空辐射主、被动式利用策略的基础上,从总体布局和建筑单体设计角度入手,综合考虑利用太阳辐射和太空辐射技术来满足建筑冬季取暖、夏季制冷的热、电、冷能源需求,以寒冷地区酒店建筑为研究对
项目点击成都师范附属小学华润分校着力建设党建引领下的少先队"一脉"课程,根植红色血脉,润育赤诚少年。正心立志、格物致知、笃行致远:以端正心志、修养品德、树立理想为目标,实施我的中国梦、劳动最光荣等课程活动;以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增长智慧为目标,实施红馆光影记、英雄故事会等活动;以知行合一、实践创新、开拓进取为目标,实施服务小达人、红色小脚印等课程活动。
期刊
在普通酥性饼干制作基础上,以山楂粉、火麻仁作为添加物,对山楂粉火麻仁酥性饼干进行研制。以感官评价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山楂粉、火麻仁、调和油、糖粉4个因素的最佳添加量,得出山楂粉火麻仁酥性饼干最佳口感配方:以低筋面粉100 g为基准,山楂粉10 g、调和油30 g、火麻仁20 g、糖粉30 g、全蛋液30 g、小苏打2 g、盐1.5 g。此配方所制作出的饼干的色泽、口感、酥性最佳。
推进建筑业现代化,推进BIM智能化和装配式建筑,加快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规划、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委员会全过程的集成应用,实现工程项目和信息化管理,坚持标准化设计、工厂生产、装配式建筑、集成装饰和信息管理。土木工程是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部分,有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就我国目前的土木工程而言,其数量和规模都在迅速增长。大量工程建设单位开始进入土木工程领域,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些质量
众所周知,班组作为企业基本单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班组建设开展得高效与否,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品牌效应。那么班组管理过程中气氛不和谐、个人不作为、团队不稳定等现象,从体制建设上分析,是由于管理方式不得当,班组制度落实不到位原因造成的,但究其根源,还是要在员工工作态度和发展需求上探究原因。案例中两名员工工作不积极,在单位传递负能量,这类问题在基层班组中并不罕见,员工的负面情绪对企业发展有
期刊
我国深层(3500~4500m)以及超深层(>4500m)致密砂岩储层(DUDTSR)油气资源丰富,是未来油气供应的重要接替领域。然而受DUDTSR自身条件的制约,传统的优势储层(“甜点”)预测技术难以有效预测此类储层。本研究以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古近系花港组为研究对象,聚焦中深层以及深层超深层储层成岩演化,通过岩心综合分析,结合成岩物理模拟,明确了西湖凹陷花港组不同埋深条件下储层发育控制因素,揭
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信息化时代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人们用手机或者计算机来获得他们需要的数据,一些图像信息也相应的随之增多,而拍照设备的数字化集成度越来越高,存储一张图片所占用的字节数也越来越大,然而存储设备(例如硬盘、U盘等)的发展比较缓慢,其内存空间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图片信息存储量,因此,图像信息在传递和存储的过程充满了困难。虽然深度学习在诸多图像处理中应用目标检测、追溯、分类等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