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阶层的生成及对构建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影响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uxun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蓬勃发展,人类社会逐步转向知识社会,知识经济席卷全球。在第四次科技革命和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关键期,人均国民GDP达到1000美元,而与此相关的社会保障体制、政治法律制度尚未完善,贫富分化严重,社会矛盾突出,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依赖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力量,尤其需要依赖知识经济背景下生成的中国知识阶层。中国知识阶层即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领域中的从业者,以知识与个体劳动的结合方式参与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国知识阶层与传统知识分子具有重要差异。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作为生产要素能够参与社会分配,并成为个体向上流动的条件。由于知识本身的可复制性和非消耗性决定知识和信息的拥有者能够通过获取知识使用权来增加社会总财富的方式,完成阶层流动和社会流动。这种社会流动机会存在,为社会流动体制和疏导体制的建立提供良好的运作空间,并且随着知识阶层成员增加,在社会分配体系中占据有利位置的群体规模不断扩大,影响中国社会结构的重塑,即由改革开放依赖经济优势发展所造成的准金字塔形转为水晶型的稳定结构。群体中个体知识和信息存量普遍增加同时意味着国民教育水平和素质整体提升,能够形成公民理性判断,并促进个体独立思考能力增长,形成牵制中国知识分子个体破坏作用的社会基础性力量。中国知识阶层作为生产者,同时也作为新的道德和文化的承担着,在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重构社会结构,完善社会组织,调整社会关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组织的创造活力,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社会形成合力,努力实现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等方面有着积极意义。
其他文献
新课程改革在全国推行几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学生学习方式在一些地区一些学校发生了一些转变,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对于西部偏远的农村学校,不少学生由于学习方式等原因使得他们
期刊
社会和谐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和价值选择。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理论自觉同时契合中国社会的特点,努力探
二战后,美国是世界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大国,它在国际事务中有着巨大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同时,一体化不断深入发展的欧洲在国际舞台上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世界多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