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协调发展模式与循环发展模式中,国内外专家学者都已经做了大量的研究,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发展模式不是固定的,它是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人文风情、不同的发展历程而不断发展的。一种发展模式在一定时间内有效,换做在另一种时间区间内,就未必会产生相同的效果。本文以特定区域为研究背景,介绍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特例—以生态发展优先化,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本文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以邢台县前南峪村为调查区域,以灰色关联度法为指导方法,验证其生态带动性发展因子,并总结成功发展模式,确定出下一步发展的优先性,为其推广发展打下基础。以灰色关联度法为指导方法,得出:前南峪村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关联度为强。经济指标下的人均GDP、恩格尔系数对生态的影响作用尤为突出,户主的受教育程度、家庭总人口这两项指标与生态之间的关联度稍弱,生态指标下的第三产业占农民收入百分比与经济指标下的恩格尔系数关联度最大,退耕还林与家庭规模之间的相关性相对弱些。另外,经过实地分析得出:前南峪村生态产业效益以及由于生态带动产业总产值为76%,由此我们可以推出,该研究区域为生态发展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其带动因子可以定义为76.通过分析与实地调查了解到前南峪村确实为生态带动经济发展,总结研究区域成功的5种带动发展模式:生态-林业-旅游业-生态总的发展模式、林业模式、旅游业模式、管理模式、“果-气-果”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并通过研究这些模式,得出推广该模式中的注意事项。在总结生态因子和得出带动发展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层次分析法分析得出最板栗种植中生长期管理是关键因素。其中在商品销售情况、产品成本、工厂管理水平、当地政策的支持力度的比较中得出:商品的销售情况是决定一个企业运营状况的关键。在景区环境状况、景区生态美价值、景区的人文价值、景区康体娱乐设施、景区的服务设施建设的比较中,景区环境的好坏是影响当地生态旅游的关键因素;在蓄水抗旱设施、销售渠道、生长期管理、贮藏加工比较中,板栗在生产过程中的管理水平是关键。另外通过比较P1方案和P2方案的权重得出:P2方案是最优方案,即种植业+生态旅游模式为最佳。最后从总体上提出进一步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