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对冬虫夏草的地理分布、形态特征、生活史、寄主昆虫、重要活性成分以及无性型方面进行简要概述,然后综述了食药用菌菌丝体的形态学和子实体发育相关基因研究概况。冬虫夏草无性型一直存在争议,而中国被毛孢在实验室条件下培养时出现多种菌丝形态,可能是杂菌存在的原因。此外关于中国被毛孢菌丝存在多形性现象缺少系统研究。因此,为探究三种形态菌丝(基内菌丝、菌丝团和气生菌丝)产生的机理,本研究以分离自单子囊孢子的菌株为实验材料,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三种形态菌丝进行形态学观察,同时在转录组学方面进行初步探究。取得以下结果:1.菌种的特性。无论是由单个子囊孢子发育而来的还是经组织分离方法获得的中国被毛孢菌株,在培养过程中都可能出现三种形态菌丝。说明中国被毛孢在固体培养基上表现的三种菌丝形态与菌株纯度无关,是菌种的特性之一。2.三种菌丝的微观形态观察。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中国被毛孢三种形态菌丝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菌丝直径和形态不同,表现为菌丝团>基内菌丝>气生菌丝;气生菌丝排列疏松,菌丝表面附着有大量分生孢子;菌丝团的菌丝褶皱明显、扭结且相互交联缠绕;基内菌丝排列密集,菌丝融合、分枝现象明显。在中国被毛孢培养后期出现的气生菌丝上观察到附着有大量的分生孢子,且分生孢子在菌丝顶端或中部直接以出芽的方式形成,说明气生菌丝产生分生孢子的方式是芽生。3.转录组测序。对三种菌丝进行转录组测序并进行De novo组装,共获得13374条Unigene。菌丝团对比基内菌丝共有921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593个基因上调,328个基因下调,KEGG富集结果显示上调的DEGs主要富集在氧化磷酸化代谢通路,为菌丝团的形成提供能量。气生菌丝对比基内菌丝共有1827个DEGs,其中926个基因上调,901个基因下调,上调的DEGs主要富集在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的合成途径中,表明培养后期通过合成支链氨基酸为气生菌丝的发生提供所需氮源。气生菌丝与菌丝团中有1471个DEGs,其中上调709个,下调762个。基内菌丝上调的差异基因富集在核糖体和过氧化物酶体中,说明培养前期营养丰富,基内菌丝细胞内代谢旺盛,为菌丝团的发生奠定基础。经q RT-PCR验证,证明本次转录组数据可靠性较高。4.内参基因的研究。选择18S r RNA、APRTase、β-TUB、RPL2、EF1-α、PGI、PGM、H+-ATPase、ACT1、UBQ、GAPDH作为候选内参基因,设计引物后经q RT-PCR定量扩增,然后利用ge Norm、Norm Finder和Best Keeper算法程序进行表达稳定性评估,并用Ref Finder对评估结果进行综合排比。结果表明,上述11个候选内参基因均可作为中国被毛孢菌丝体时期的内参基因,其中UBQ、PGM和ACT1的稳定性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