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没有县域经济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我国国民经济的现代化。现在,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令人担忧,全国呈现一种普遍落后的状况,这与其基础性地位是不相匹配的。因此,怎样发展我国县域经济,以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严肃与紧迫的问题。我国地方政府对此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但是人们往往注重于资金、技术以及人才等资源的投入,而对其背后使这些资源长期有效地发挥作用的制度因素却关注不够。目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时期,制度在我国经济社会中成为了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这导致了我国经济社会中普遍存在一种“制度真空”,整个经济社会制度体系处于一种失衡状态,这也是我国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经济运行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这种状况在我国县域地区则更加明显与突出。因此,在目前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当中,客观上需要我们对制度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投入。资金、技术与人才等因素确实很重要,但是,资金的有效流动和利用效率的提高、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应用以及人才潜能的激发等等,都需要有效制度的激励与规范。在本论文当中,我就从制度层面入手,试图通过有效的制度创新来促进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以便使县域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更好地发挥其基础性作用。 本文的基本内容主要由以下三大部分组成:首先,结合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一些基本思想,在探讨制度的内涵、构成及其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地阐述了制度创新的基本理论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这为下文的进一步分析提供了理论支持。其次,根据前面的基本理论和我国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微观与宏观两个方面入手,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找出制约其发展的内在制度因素,从而指出,目前,有效制度供给不足已成为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最后,根据前文的分析,引发出政府在制度创新中的角色定位,指出政府是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制度创新的主体,并提出“三位一体化”发展战略,即以乡镇企业为支撑,以农业为基础,以小城镇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使它们三者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相互促进,相互加强,实行一体化发展,共同推动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然后着重指出,我们应在此战略的指导下,从政府职能转变、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和农村微观组织的创新、小城镇建设中的观念和体制创新以及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机制的建立等各个方面入手,进行全面与系统的制度创新。消除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有效制度供给不足的状况,使经济社会向一种新的制度均衡状态迈进。 这种全面而又系统的制度创新,强调各制度之间的协调性以及整个制度体系的系统性,以便为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一种有效的制度框架。在这样的制度框架之中,各制度能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功能,对微观经济行为主体产生有效的激励与规范,促进各经济资源的合理流动与有效整合,最终达到推动我国县域经济乃致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