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黄单胞杆菌水稻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Xoo)引起的水稻白叶枯病(Rice bacterial leaf blight)是湖北省乃至世界水稻生产上危害最大的病害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粮食安全。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抗(耐)水稻白叶枯病品种的大面积推广,该病从整体上得到了较好的控制。然而,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频发、耕作制度改变,水稻种植结构调整及栽培品种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白叶枯病在湖北省不同稻区又呈扩展蔓延之势,给当地的水稻生产造成了较大损失。因此,在当前气候条件和栽培模式下继续开展水稻白叶枯病抗病品种筛选和综合防控技术研究,对于抗病品种的合理布局、病害的有效防控以及品种抗性的持续改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鉴定了近年来湖北省水稻新品种对白叶枯病的抗性。2013~2015年,湖北省共有52份水稻品种通过品种审定,本研究利用湖北省有代表性的优势菌株浙173对其进行了白叶枯病抗性鉴定。结果显示,在参试的52份水稻品种中,表现抗病的品种仅有1份,超过总数1/3的品种表现为感和高感。此外,粳稻的白叶枯病抗性要优于籼稻,单季晚稻抗性要优于单季中稻。 2、研究了各单项防控技术的防病效果。在充分研究水稻白叶枯病发生流行规律的基础上,对种子药剂处理、抗病品种利用、科学肥水管理以及化学防治等关键防控技术的防病效果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显示,在水稻白叶枯病疫区种植黄华占、隆两优340、II优205、丰优205、常优2号、新香优906、抗优63、丰两优4号、新两优6号、武1806等抗性较好的品种,播种前用10%二硫氰基甲烷乳油(浸种灵)2000倍液或1%申嗪霉素悬浮剂200倍液浸种24h,科学排灌,严防串灌、漫灌、深灌、水淹,亩施纯氮控制在18个左右,在秧田期和大田期各喷施一次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100克/亩)或20%龙克菌悬浮剂(100克/亩),可有效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 3、对各关键防控技术进行了科学的集成,形成了“选用抗病良种为基础,搞好种子处理为前提,培育无病壮秧为重点,加强栽培管理为核心,适时药剂防治为辅助”的综合防控技术。经过2014和2015两年面向水稻白叶枯病疫区的试验和示范,该技术能有效控制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平均每亩可提高水稻产量10%以上,挽回经济损失11%左右,降低生产成本约24元,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