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社会结构变迁对个人生活方式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在婚恋领域表现的尤为突出。越来越多的女性过了适婚年龄而未婚,“剩女”现象在中国已成为一个社会事实存在,并引发社会舆论狂潮,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剩女”群体的“两个悖论、一个存在”——中国“男性婚姻挤压”与“剩女现象”同存的悖论,“剩女优质事实”与“舆论负面倾向”的悖论与“剩女”群体当前生活状态的真实存在——引发人思考:在高性别比的中国,“剩女”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在转型期,“剩女”的生存状态如何?社会舆论中的“剩女”与“剩女”的真实状态是否相符?舆论倾向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社会问题?“剩女”现象是在社会变迁与城市化浪潮加速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它折射出婚姻家庭、性别关系等方面“新”与“旧”的冲突,对其进行解读有助于反思转型期中国社会机制存在的问题,为女性及社会的发展提供引导。本研究以建构主义为研究范式,关注“剩女”群体的自我建构与社会建构,并借助婚姻家庭理论、社会性别理论与后现代女性主义话语/权力理论,对“剩女”现象进行解读。研究首先分析了“剩女”的成因,发现“剩女”群体的出现并不是因为女性数量的绝对过剩,而是由于女性在生产领域的界限突破、“男高女低”择偶梯度的现代延续、社会网络的城市重构等社会因素所导致。随后,研究对“剩女”的自我建构、社会建构进行了分析发现:“剩女”已将自身建构为一个反传统性、独立性与自主性等特征凸显的群体,追求着自由多元化的生活方式。而“剩女”的社会建构与其自我建构在“剩女”的概念预设、“剩女”的成因、“剩女”的形象三方面却存在显著差异,社会建构出现了标签化、失实化、污名化“剩女”的倾向。最后,研究对两种建构的冲突、秩序与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两种建构的差异反映出社会性别分工变迁下女性的性别角色冲突,冲突之下两种建构形成关于“剩女”不同的话语。但由于话语存在“男性中心”的等级秩序与“偏向传播”的传播秩序,社会建构的“剩女”话语逐渐遮蔽了“剩女”自身建构的话语。社会对“剩女”群体的社会建构背后隐藏着男权社会的性别统治,造成的后果是使“剩女”群体由一个现象存在转而面临严重的危机,包括: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的双重危机,“剩女”承受事业与家庭的双重角色负担及社会关于“剩女”的话语作为一种符号暴力加剧性别不平等。女性的解放是衡量社会进步与文明发展的尺度,研究提出相对于将“剩女”视为社会异类,应当对“剩女”进行正确的认知:“剩女”是中国社会变迁下的必然趋势,是女性发展的一种自由选择,但被社会建构为问题群体,需要反思的是现有的婚姻家庭制度观念、女性权利保障及性别关系,引导婚姻家庭去制度化、多元化与亲密关系的变革,女性双重负担的减压与性别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