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房屋建筑是维持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也是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大型房屋建筑具有超大型的建筑面积、复杂的建筑工序、先进的建筑技术等共同特征,这些特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手工业水平、资源利用能力,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组织结构。东北地区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在考古学文化上具有很多共同特征,其中大型房址数量多、面积大是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显著特征。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运用类型学方法对目前发现的大型房址根据形制、柱洞和门道进行分类,并分别对房址的门道、地面、灶址、柱洞的形制和建筑技术进行了总结,并结合国内外民主学资料中的传统民居建筑选取了一些典型的、发掘资料完善的大型房址进行了复原;第二部分结合聚落布局和大型房址的面积、形制和出土遗物等信息分析大型房址的功能。总体来看,东北地区的大型房址以第二松花江为界,其南地区大型房址发现数量多、年代早、建筑形制多样、建筑技术高、房址的功能以公共活动为主,其中又以辽西地区的大型房址各方面最为突出。而第二松花江以北地区的大型房址发现数量少、年代晚、建筑形制较为单一、建筑技术与其南地区相比较为落后,房址的功能以居住功能为主。本文一共分为六部分。绪论。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对象和时空框架,研究思路及方法,指出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接着回顾了东北地区房址的建筑技术、大型房址的功能等方面的研究现状。第一章:分地区梳理、归纳了东北地区的年代框架,为后文的研究打下基础。第二章:首先介绍了东北地区大型房址的发现概况,然后将大型房址根据平面形制、柱洞和门道将房址分类,总结大型房址的共性与区域性。第三章:房址的建筑技术和复原。首先对房址的门道、地面、灶址、柱洞的形制和建造技术分别进行梳理总结,接着结合民族学资料对一些典型房址进行复原。第四章:大型房址的功能分析。通过对聚落内房址的布局、大型房址内出土遗物等信息对房址的功能进行讨论,不同地区大型房址的数量、在聚落内的布局以及功能方面存在着共性及区域性。结论:对本文的观点进行总结,同时指出研究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