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通过对健康人群做表面肌电图研究,建立健康人群双下肢踝关节背屈和跖屈肌群最大等长收缩时相应肌群的积分肌电值正常值参考范围。2.研究基于表面肌电图检测指导针刺选穴治疗中风恢复期足下垂的临床疗效,以期为针灸治疗中风后足下垂提供一种更为客观、直接的选穴方法,提高其临床疗效。方法:1.选取110名健康受试者,年龄范围在41-75岁,所有受试者均通过社会招募,受试者招募时间为2015年9月-2015年12月,受试者在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在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针推康复科表面肌电图室进行表面肌电图研究。2.将符合中风恢复期足下垂诊断和纳入标准的42例患者,按照就诊及纳入顺序编号随机分配至基于表面肌电检测指导局部选穴针刺治疗加基础治疗组(治疗组)21例、基础治疗组(对照组)21例,共治疗12天。观察治疗前后患者i EMG值、功能性步行量表评定、下肢运动功能评定及临床疗效。结果:1.建立健康人群双下肢踝关节背屈和跖屈肌群最大等长收缩时相应肌群积分肌电值正常值参考范围。统计分析示:在踝关节背屈及跖屈运动模式下,胫骨前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腓肠肌在不同年龄组的积分肌电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一肌肉同一踝关节运动模式下左右侧及不同性别积分肌电值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胫骨前肌、腓骨长肌及腓骨短肌i EMG分别为(77.87±10.78、60.20±9.71、50.34±6.68)u V?s及(33.34±4.33、31.28±4.24、23.41±2.75)u V?s,腓肠肌内、外侧肌i EMG分别为(63.42±9.73、61.73±10.67)u V?s及(26.78±3.69、31.18±4.44)u V?s,下肢运动功能评定分别为(17.86±2.31)分及(22.29±3.35)分,功能性步行量表评定分别为(1.48±0.60)分及(2.48±0.93)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4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42%(P<0.05)。结论:1.本研究取得的健康人群踝关节背屈和跖屈肌群最大等长收缩时相应肌群积分肌电值的数据,有望为今后开展下肢功能方面研究提供参考。2.基于表面肌电图检测指导针刺选穴可以改善踝关节背屈角度、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提高中风恢复期足下垂临床疗效,并为针刺提供了一种更为客观、直接的选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