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立足于东汉末年至五代时期佛教文化逐渐融入到中土文化,并对中土文学、艺术及宗教信仰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一社会背景,从佛教传入的途径与佛教仪轨、佛教哲学的传播三方面对论题展开讨论。通过各类作品、史料、类书相关资料的整理,结合此时代中土佛教自身的发展状况,将佛教文化对乐府创作各方面的影响进行初步探索,本文揭示出佛教文化在乐府文学史中的地位。具体写作中,笔者仔细地甄别各类史料,对于前代沿用的概念进行辨析,审慎用之。本文主体部分共三章组成,前有“本文研究对象之范围及研究现状”,后有结论。“本文研究对象之范围”对于“佛教”与“乐府”两词进行了相应的分析与限定。“佛教”在本文中,包括佛教哲学与佛教仪轨,如梵唱、无遮大会等。“乐府”一词,既包括乐府诗歌的创作,也包括乐府活动的进行,但不包括宋以后仍被人称之为“乐府”的词、曲等文学形式。继而说明本论题的研究现状,以揭示本论题研究的起点。第一章:佛教音乐传入及其乐器、舞蹈对中土乐府的影响。佛教的音乐资源是丰富的。一方面,它指出音乐是使人走向佛陀世界的妙音;另一方面,它又认为音乐是让人放逸的原因。因此,它要求音乐清雅深远,能使人生出入道心。它将讲经与音乐相融,形成了梵唱的说法方式。佛教音乐进入中土,以战争与进贡为方式,以佛教盛行的西域诸国为传播途径。佛教乐器与中土传统乐器有所不同,从而带来了奇特乐风。舞蹈方面,中土乐府吸收了无遮大会上的一些乐舞,与西域进献的音乐共同形成了一个“胡乐飘飘”的唐代。此外,佛曲的传入,更是给乐府增添了不少曲目,对于法曲的形成也具有开启作用。第二章:佛教对乐府诗体的影响。乐府诗歌中,以“乐”名篇的诗歌,其风格与内容可自成一体。从此体的出现与创作者考察,可以推断出它的兴盛是受到佛教供养音乐的启发。以“侧调”的产生为疑点,参考佛经颂读的描述、敦煌资料、清商三调的划定者与佛教的关系,本文推断出清商乐调与佛教梵唱有一定的关系。此外,南齐诗人受佛经转读中的音乐韵律启发,创定了永明体,使诗与乐的关系日益明显,促进了近体诗的出现。第三章:佛教对乐府诗人的影响。诗僧介于僧俗之间,创作的乐府诗既有对佛理的体会,也有对于现实的关注。文人的部分乐府诗,或借佛语入诗,或以佛理为题。可以说,佛教参与了乐府诗歌的创作。结论:佛教对于乐府活动与乐府诗歌创作产生了相当的影响。中土文化一边吸收外来的佛教文化,一边反思自己文化的特点,从而实现两种文化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