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索信息化环境中的课堂教学互动状况、课堂教学模式及教学效果,笔者选取信息化课堂作研究对象,研析其课堂教学中体现的互动方式、言语互动特性、教学模式、教学结构、教师的风格、师生情感、教师提问状况、学生的回应言语、技术媒体的作用效果、教学互动模型、教学效果和影响因素几个方面,从中提炼教学互动特征、互动方式、教学模式等,为提高常态课堂互动质量与教学效果提供借鉴意义。本研究采用改编型的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iFIAS与内容分析法相结合的量化—质性研究方法分析信息化课堂互动,将国内外著名的QTI问卷与Leary课堂互动模型结合,并采用调查问卷和师生访谈辅助研究。研究论文包括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课堂师生互动文献综述。采用科学计量学Citespace软件与Bicomb书目分析系统相结合的可视化量化统计方法,撰写课堂师生互动的综述,主要包括国内外典型的互动类型、互动模型、影响因素、典型的测量工具和分析方法;其中重点描述弗兰德斯(FIAS)的研究演变历程及现状。第二部分:研究过程。本部分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信息化教学环境理论和改进型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为基础,探讨信息化课堂中的互动方式、教学模式等言语行为状况,互动方式和影响师生互动的因素。每3秒钟记录课堂相关互动行为至Excel观察量表,将iFIAS分析工具与互动矩阵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原始数据分析法、频次分析法相结合来剖析2015年玉林市、桂林市高中英语优质竞赛课、广西高中英语优质课和常态课堂,同时结合调查问卷和访谈以研究其教学互动特征。其主要阶段为:1.首先采用改进型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iFIAS)作为课堂言语互动的主要分析工具;接着将Leary互动理论与师生互动问卷量表(QTI)结合作为课堂教学互动模型的测量工具;接着设计并编制课堂教学交互行为量表问卷,从“教学效果层面和影响因素层面”整体把握课堂师生互动状况,对广西区内两所高中的194名学生进行问卷前测,经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删除不符合要求的题项后发现,课堂教学交互行为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和信度,从而形成正式调查量表;此外从学生喜好、学习动机与自信心、自我感知、课堂教与学情况、互动方式、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期望维度考虑,编制“高中生英语学习情况和课堂教学情况调查问卷”;最后,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情况、信息化课堂中的技术使用情况方面考虑撰写教师、学生访谈提纲。2.从玉林、桂林分赛区、广西总赛区和常态课堂各选取一节课依据其原始编码和矩阵,结合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对其课堂互动方式、师生言语特性作分析;统计其每一类编码行为的比率,从教学模式、课堂结构、教师风格与倾向、师生情感、教师提问、学生主动说话、主动应答、技术媒体作用效果此8个方面分别进行分赛区的个案研究、两两赛区对比分析和20节课系统化的对比分析,探究信息化课堂的教学模式、课堂结构、教师风格倾向、师生情感、教师提问、学生主动说话、主动应答、技术媒体作用方面有何异同之处。3.将国内外著名的QTI师生互动问卷与Leary互动模型相结合,分别总结南宁某某示范性高中的教师互动模型与学生互动模型。通过SPSS20.0统计软件对QTI量表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总结出常规课堂教学模型的特点,并构建“示范性高中的学生互动模型”;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课堂教学交互行为量表各维度进行描述性分析、相关与偏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探索其之间的相关性与因果关系;通过“高中生英语学习情况和课堂教学情况调查问卷”以探析学生喜好、学习动机与自信心、自我感知、课堂教与学情况、互动方式、影响课堂教学的因素、期望各个维度的情况;最后,通过教师、学生访谈深入了解师生对课堂教学相关的师生互动情况、信息化环境下的技术使用情况等。第三部分:结论。结合上述各种量化与质性的研究方法,得出以下结论:1.分析得出信息化环境中三种不同载体课堂存在课堂教学结构合理、教师言语积极化、学生主动应答比率高、媒体技术使用恰当和教学氛围活跃的共同特征;分析出广西区内外教学模式、教学结构、教师倾向与风格、教师提问开放性比率、学生语言比率、小组讨论环节、课堂教学氛围、教师讲授时间不相同;2.分析得出信息化环境中不同载体教学互动的言语特征;分析得出课堂教学中存在“师—个、师—班、师—组、生—生”的互动方式,示范课堂中典型凸显小组间生生互动的协作学习,在师生互动中主要围绕“提问—回答—评价”的方式展开;3.分析信息化课堂教学过程隐藏的线索路径后,构建有助于常态课堂教学的“优质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依据Leary和QTI的数据结果,推断出“广西区示范性高中的学生互动模型”;依据调查问卷、访谈数据分析师生互动状况、教学效果和影响互动的因素,构建出“教学效果与因素的关系模型”和“教学效果的因果路径模型”4.经多途径分析出教学互动亮点,针对课堂中存在教师言语时间多、常态课缺乏小组合作环节、学生自主提问少、课堂评价和总结方式单一的缺点,提出“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整合多种教学模式;转变为主体间性下的师生关系;深化师生互动,增强互动多样化;增加小组合作环节,促进师生共同体协作学习;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合理设计教学方案,实现因材施教;倡导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和总结方式”的建议。第四部分:研究展望。概括本研究的内容,反思研究中的不足,提出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