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观察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RTKI)PTK787对HL-60/SCID小鼠急性白血病模型在小鼠形态、行为、外周血变化、肿瘤细胞浸润及生长等方面的影响,探讨PTK787治疗白血病的可能性。
2.观察急性髓系白血病模型小鼠骨髓微血管密度的变化,探讨骨髓微血管密度改变在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3.观察PTK787对骨髓微血管密度的影响,探讨PTK787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作用机制。
方法:
1.HL-60细胞培养将人类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Human promyelocyticleukemia-60 cells,HL-60)细胞悬浮于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中,于37℃、5%CO2、饱和湿度的培养箱中培养,隔天换液,一周传代约2~3次。
2.动物模型分组6周龄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mice,SCID)小鼠40只,雌性,于无特定病原体条件下饲养。按统计学方法将SCID小鼠随即分为5组,每组均为8只,分别为:正常组(不建立模型,不给予PTK787治疗)、患病组(建立模型,不给予PTK787治疗)、50mg/kgPTK787治疗组、100mg/kg PTK787治疗组、200mg/kg PTK787治疗组。
3.移植与给药收集对数生长期HL-60细胞,患病组及治疗组均以腹腔注射方式接种细胞1×107/鼠。建立模型后第1天,各治疗组小鼠通过灌胃方式按照体重每天给予相应剂量的PTK787,正常组和患病组小鼠通过灌胃方式每天给予生理盐水代替。
4.观察各组小鼠形态和行为的改变。
5.选取建模前4天、建模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及第34天(处死时间)为时间点,经过断尾采血法动态检测各组小鼠血常规、血涂片;
6.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白细胞表面CD33的阳性表达率。
7.检测患病组及治疗组小鼠腹腔肿瘤重量,用光学显微镜观测各组小鼠骨髓病理切片。
8.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用兔抗人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factor,vWF)多克隆抗体标记小鼠骨髓内皮细胞,检测各组小鼠骨髓微血管密度。
9.相关数据使用SPSS11.5统计软件分析。
结论:
1.通过接种HL-60白血病细胞株至SCID小鼠,可建立HL-60/SCID小鼠急性髓系白血病动物模型,用于相关研究。
2.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PTK787可抑制HL-60/SCID小鼠急性白血病模型中HL-60肿瘤细胞的增殖、扩散与浸润,有一定的抗白血病作用,在每日顿服50-200mg/kg的范围内治疗效果可能无剂量依赖性。
3.急性髓系白血病模型小鼠骨髓微血管密度表达水平明显升高,提示骨髓微血管密度是评价新生血管发生的一项重要指标,与恶性血液病的诊断、预后及疗效评价有重要关系。
4.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PTK787可抑制HL-60/SCID小鼠急性白血病模型中骨髓血管生成,从而达到治疗白血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