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生物传感器检测类胰蛋白酶在过敏性休克死亡豚鼠体内含量变化

来源 :重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l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过敏性休克是外界某些抗原性物质进入已致敏的机体后,通过免疫机制在短时间内发生的一种强烈的多脏器累及症群,严重者迅速进入休克状态,如不及时抢救,常可在5—10min内死亡。由于其常规尸体检验无特异性病理改变,一直给法医学鉴定造成很大困扰。机体初次接触变应原时产生特异性IgE,IgE吸附于肥大细胞表面,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当机体再次接触变应原时,变应原即与肥大细胞表面IgE结合,引起肥大细胞活化并释放生物活性介质,这是引起过敏性休克的关键环节,过敏介质包括组胺,激肽原酶,LTs,PAF等,但是这些活性介质半衰期只有几秒到几分钟,且在死后极其不稳定。类胰蛋白酶是肥大细胞脱颗粒时释放的一种特异性蛋白,其半衰期长,大于1h,死后稳定。我国正常人血清类胰蛋白酶的含量平均值为2.24ng/mL,其中大多数人血清检测不到类胰蛋白酶,有研究表明:不同国家人血清类胰蛋白酶浓度略有差异,一般认为正常人血清类胰蛋白酶的浓度不超过5ng/mL,而过敏性休克死者血清类胰蛋白酶含量可以达到正常人的几十倍。国内外已有学者应用放射免疫法、免疫组化法、ELISA等方法检测尸体血中类胰蛋白酶的含量来诊断过敏性休克。目的应用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检测过敏性休克死亡豚鼠血清类胰蛋白酶,试图为过敏性休克死亡提供客观诊断依据。分析两种不同SPR分析方法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择健康豚鼠作为动物模型。首先,将16只健康豚鼠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再分为死亡即时组和冷冻3d组。以人混合血清诱发动物过敏性休克致死。分别于实验组死亡即时组豚鼠死后3h、5h、10h、20h取血,采用分子自组装方法将抗类胰白酶单克隆抗体(Anti-TPSAB1)固定在SPR生物传感器芯片表面,检测豚鼠血清中类胰蛋白酶。采用通入方式和滴定方式两种不同的方法检测实验组死亡即时组豚鼠血清类胰蛋白酶。结果实验组豚鼠血清类胰蛋白酶的SPR响应值比对照组显著升高,冷冻3d组豚鼠血清类胰蛋白酶的SPR响应值与死亡即时组豚鼠血清类胰蛋白酶的SPR响应值无明显差别,说明在冷冻3d的条件下对豚鼠血清类胰蛋白酶的表达无明显影响。实验组死亡即时组豚鼠死后3h、5h、10h、20h血清类胰蛋白酶无明显变化,说明死亡3h、5h、10h、20h左右不影响豚鼠血清类胰蛋白酶表达。分别以通入方式和滴定方式检测实验组死亡即时组豚鼠血清类胰蛋白酶,实验结果无明显差异,说明两种方法均可以用来检测血清类胰蛋白酶。结论基于SPR生物传感器在动物血清类胰蛋白酶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可作为诊断过敏性休克死亡的一项依据。
其他文献
评估锁骨胸骨端骨龄对于推断青少年是否已满18周岁法定责任年龄具有实用价值,传统的研究方法主要基于X线检查,但由于锁骨胸骨端与相邻的肺、支气管、胸骨、肋骨及胸椎横突等解
磷脂酶A2(phospholipase A2,PLA2,EC 3.1.1.4)即磷脂-2-酰基水解酶,是专一催化3-Sn-磷酸甘油脂C-2位酯键的水解反应的酶,酶解产物为溶血磷脂和脂肪酸.
在高三代数課复数这一章的教学中,一个突出的問題是如何向学生讲授“复数无大小”?教学大綱的說明中沒有涉及这个問題,但現行課本中关于这个問題却有一段比較含糊的敍述。根
ATP合酶广泛存在于线粒体、叶绿体、原核藻、异养菌和光合细菌中,是生物体能量代谢的关键酶。该酶分别位于类囊体膜、质膜或线粒体内膜上,参与氧化磷酸化与光合磷酸化反应,在跨膜质
神经细胞的分化是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之一 ,它涉及神经元的迁移、轴突的定向生长、突触发生和选择性凋亡等一系列过程.这些分化过程是在特定的信号分子精确调控下,
近十几年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呈现出突飞猛进的态势,电子自动化控制技术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变得越来越小。目前,电子自动化控制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
采用藏药35味动植物天然药物研制而成的大月晶丸治疗消化性溃疡,结果显效35例,占63.6%;好转18例,占32.7%;无效2例,占3.6%;总有效率为96.36%。
期刊
钙连蛋白──膜结合型监护蛋白许强,王克夷(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上海200031)关键词钙连蛋白,监护蛋白1.发现内质网(ER)是许多分泌蛋白、质膜蛋白和细胞器膜蛋白加工处理的场所,这些蛋
会展业和文化创意产业都属于新兴产业,目前业界对它们的概念界定尚不明确。因此,明确会展业与文化产业的基本概念与特征,找到两者之前的共性。从不同的层次和不同的文化、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