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MIMO多对放大转发双向中继系统的性能分析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gyue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由于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高速的数据业务以及无处不在的接入状态提出了一种爆炸式的增长需求。近阶段的研究文献验证了在基站安放数百根天线或更多的超大规模天线阵列将提升系统性能。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因其大幅度提升数据速率、更好地降低波束之间干扰等性能优势成为5G无线移动通信的核心技术之一。在无线通信中,中继技术因其大幅度提高系统吞吐量、减小功率消耗以及改善小区边缘信号覆盖等优点被认为是下一代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之一。传统单向中继的传输模式仅仅实现了在两个时隙里传输一个数据流,而双向中继的传输模式可以实现在两个时隙里传输两个数据流。因此,双向的中继传输模式较传统单向中继的频谱效率更高。因大规模MIMO的优势,在双向中继中考虑大规模MIMO自然会显著提高系统性能,例如:频谱效率与能量效率。首先,本文提出了一种多对大规模MIMO的放大转发双向中继系统模型,即在配备了N根天线的中继与2K个单天线用户(N》2幻组成的双向中继系统中,2K个用户两两组成K对通信对并且通信对间的用户互相交换信息。由于中继站不能获得精确的信道状态信息(CSI),本文针对系统模型的研究分析均是建立在不完备CSI的情况下的。此外,本文的中继站采用了放大转发协议,并分别采用最大比率合并/最大比率传输(MRC/MRT)与迫零接收/迫零传输(ZFR/ZFT)两种波束成形预编码方法,并在这两种预编码方法下得到了某个通信对内的某个用户的信干噪比率(SINR),从而进一步研究系统的性能。同时,本文研究并分析了当中继站天线N趋于无穷时系统的性能指标,如频谱效率、能量效率与系统遍历可达和速率。其次,针对如何节省双向中继系统的能量,本文提出了不同的功率尺度方案,即在保证系统性能的情况下,尽可能降低用户与中继站的传输功率。同时,在采用MRC/MRT与ZFR/ZFT两种预编码情况下,系统采用了最小均方误差估计的信道估计方法,考虑两种导频信号的传输功率PP的情况,即固定PP与变化PP。当PP为可变的情形时,导频信号的传输功率可执行不同的功率尺度方案。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当天线数目趋向于无穷时,对于非降低的SINR,每个用户与中继站的传输功率在PP固定时最多可降低1/N,当PP变化时最多可降低1/(?)。这揭示了在不损耗系统性能的前提下,用户的传输功率与中继站传输功率均可以大幅度降低。最后,本文采用蒙特卡罗仿真方法来验证理论分析结果,并验证了不完备CSI情形下考虑固定与变化PP两种情况时系统性能的分析结果与渐进结果的紧致性。
其他文献
波束形成技术是阵列信号处理的一个重要分支,在通信、雷达和电子对抗等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通过对信号在时间和空间上同时进行采样和处理,可以充分提取信号中的信息,从而获
云存储(Cloud Storage)是在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概念上延伸和发展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它通过集群应用、网格技术或分布式文件系统等功能,让网络中大量不同类型的存储设备
近年来,在人们对信息数据快速增长需求的推动下,光纤通信的各种新型技术应运而生。基于光通信系统现有基础设施,如何降低投入成本,尽可能提高光纤通信系统的传输容量是光通信
通过对我国六省市27个挖入式港池的调查,分析了港池淤积原因、港池淤积量以及港池布置对淤积的影响,可供类似挖入式港池设计时参考。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27 digg
随着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通信网络的需求发生革命性的变革,面向海量数据处理对网络数据流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之能够适应大量数据批量传输以及相关的聚合/划
本文介绍了某计算机软件的测试平台研究与开发。论文首先介绍了嵌入式软件仿真测试平台的四种基本实现方法,全数字仿真、半实物仿真及实物仿真测试和系统联试,分析了其利弊,
本文研究基于ISO/IEC14443 Type A协议的高频RFID智能卡芯片的设计与验证,以低成本、高安全性为设计前提,重点阐述了数字基带系统中的编解码模块和安全认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低密度奇偶校验码即LDPC码是Gallager于1962年提出的一种性能接近香农限的好码。随着LDPC码被重新提出,LDPC码的优异性能在信息可靠传输中的良好应用前景,又广泛被IT业界、学术
在信息传输日益频繁的时代,频谱资源作为数据高速传输的保障,变得越来越紧张。当前无线通信采用静态频谱分配的方案,大多数频段已被授权用户独享,一些新兴的无线传输技术只能使用
原始图像在其获取、储存和传输过程中,由于受到种种因素影响,使得最终获取的图像不可避免地存在图像退化问题,如果不进行适当的检测评定和复原处理,将会直接影响到后续的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