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举重运动属于典型的体能类速度力量性竞技项目。现代女子举重运动从1981年美国举办首届全美女子举重锦标赛至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正式的女子举重比赛已经走过来27年。女子举重是我国的优势项目,也是我国奥运金牌的重点项目。但是随着世界各个国家女子举重水平的迅速崛起,近年来已经开始冲击我国的优势项目,逐渐的缩小了与我国之间的差距。所以,我们要保持举重项目的优势地位,必然要坚持科学训练和走创新之路。在运动训练实践中,对于运动员技术现状的评价与诊断是运动训练过程的开始,是决定训练计划科学性的前提和基础,而运动技术的评价与诊断定量化、直观化、便捷化、信息化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这就给我们提出了“建立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评价和诊断体系”的课题。本研究依据运动训练学理论对女子抓举技术结构的认识,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影片拍摄法、影片解析法、逻辑论证法与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从系统论的多维角度出发,根据运筹学层次分析原理对抓举技术结构进行了全新的审视。以第十届全国运动会、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女子抓举项目前六名84名运动员和2004年中国举重队雅典奥运会模拟精英赛女子抓举项目七个级别冠军7名运动员的技术动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影片拍摄法、影片解析法获得研究91名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运动学参数。将运动员的抓举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出以下研究结果:(1)运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抓举技术的动力学分析框架和主成分分析法分别建立了我国优秀大级别女子举重运动员和小级别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训练水平的评价和诊断技术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反映抓举技术整体技术的运动学指标体系和反映抓举细节技术的运动学指标体系。大级别和小级别女子运动员抓举技术整体技术的运动学指标包括伸膝提铃、引膝提铃、展体加速、铃升(%)、花费时间(%)、铃Vy增量(%)等9项指标;小级别和大级别女子运动员抓举细节技术指标从103项运动学指标中均筛选出23项运动学指标,并分别归类为6个主要生物力学因子,并按照它们特征值贡献率大小排序,小级别运动员技术因子的排序依次为:第二发力因子、接铃因子、发力姿态因子、水平运动因子、下砸力因子、第一发力因子。大级别运动员技术因子的排序依次为:第二发力因子、发力姿态因子、接铃因子、杠铃水平运动因子、第一发力因子、下砸因子。(2)依据抓举技术的指标体系总结了我国优秀大级别和小级别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整体技术和细节技术的运动学特征。(3)运用特征值法、相关性检验及专项理论建立了女子抓举技术训练水平的评价和诊断的整体技术模型和细节技术模型。(4)建立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评分评价系统,它包括我国女子优秀抓举运动员整体技术评分评价标准表和细节技术评分评价标准表。(5)构建了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的诊断体系,它包括诊断方法和诊断决策支持知识库。诊断方法包括抓举技术模型诊断法和技术特征值诊断法。并将诊断系统运用于运动实践。(6)总结了目前我国部分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的问题,细节技术主要集中于引膝回屈不足、展髋过早、发力后仰过大、展体幅度不足等问题;环节技术主要集中于引膝技术、展体发力技术、接铃技术、惯性上升技术,并针对上述技术指标给出了相应的对策。(7)构建了我国优秀女子举重运动员抓举技术评价与诊断系统的计算机应用开发设计的思路。针对以上研究结果,提出建议如下:(1)我国在女子抓举训练实践中要正确认识和全面理解抓举整体技术的含义,重新认识抓举项目对技术的突出要求,坚持“快、准”为核心的技术训练指导思想,并在这种全新的科学观念下展开科学系统的体能训练。并进一步应用综合多学科的知识和科学仪器设备加强对举重运动员技术训练的方法学体系的研究。(2)我国女子举重运动员在抓举技术训练中加强发力技术、接铃技术、惯性上升技术的训练,以改进引膝、发力技术,完善抓举的整体技术,以保持我国在抓举项目上的优势地位。(3)运动员技术训练的建议:采用高抓、垫人抓、膝上抓、垫铃抓、悬垂抓、直立抓、窄高抓、宽提肘拉、抓举支撑和颈后宽挺蹲等练习对技术的不足进行针对性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