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隆林县壮族八音,是壮族“北路八音”的代表性乐种。当地八音具有丰富的传统曲牌、独特的音乐风格、五代以上的可考师承谱系、广泛的群众基础,目前仍活跃于当地婚俗仪式,成为当地喜闻乐见的乐种之一,具有研究价值。笔者选取隆林县五支壮族八音队伍进行调查采访,对隆林县壮族八音的形式特征、音乐本体加以分析,总结出隆林县壮族八音的音乐特点、曲牌特征、音乐功能及文化变迁对其的影响。本文分为四个章节对隆林县壮族八音音乐进行研究。第一章从“壮族八音”大乐种为出发点,对其进行名词界定,并将“壮族八音”按主奏乐器的不同分为壮族吹打乐、壮族丝竹乐、共存形式等三种音乐形式进行归纳概述。第二章则是对笔者采风地点隆林县进行文化概貌描述,简述当地壮八音的传说、分布、乐队特点、选取的五支八音队伍现状,并记录了壮八音参与的婚俗仪式过程,探讨了壮八音在仪式中的象征意义。第三章对隆林县壮族八音音乐形态进行分析。笔者将隆林县壮族八音的众多曲牌分为“正调”和“闲调”两大类,对两大类的曲牌组成、表演形式、音乐特征进行分析,并归纳整理了隆林县壮族八音的曲牌特色。第四章分析隆林县壮族八音在历史文化背景下经历了哪些变迁,其变迁主要表现在音乐本体的变迁、社会功能的变迁及乐器的变迁三个方面。全文还从文化变迁的内因和外因角度,对隆林县壮族八音的变迁进行文化透析,其中内因包括:社会经济发展、历史时期转变、社会需求变化等,外因包括:与汉族文化的融合、与布依族文化的融合、国家政策影响等。以此来探讨、提炼隆林县壮族八音在各历史时期为适应人们的不同需求而产生的文化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