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住房分类供应与保障制度研究——以大学毕业生群体为例

来源 :汕头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er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指出:住房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国家实现公民住房权的首要义务是实现“人人有屋住”的最低水平的居住权,核心义务是保障公民的适足住房权,并承担尊重、保护、促进、实施的义务。  住房问题关系到人民的安居乐业和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公平。随着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机制在优化住房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但由于市场失灵问题的存在,中低收入家庭难以依靠自身的力量解决基本居住问题,特别是商品房价格的快速上涨,远远超出了中低收入居民的正常经济承受能力,要解决这部分居民的居住问题,政府必须建立和实施住房保障制度。  对于刚步入工作岗位的大学毕业生,要想在城市扎根发展,首先必须要有一隅居身之所。然而在住房问题上,我国大学毕业生群体处于尴尬的“夹心层”境地,既买不起高企的商品房,又得不到国家保障性住房制度的惠及。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的激增以及房价的一路高扬,大学毕业生的住房困难问题日益突出,必须给予应有的重视。  本文从我国住房问题的实际出发,分析了我国目前住房供应和保障的现状,在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住房梯度消费和分层供给”模式。  第一部分,基本原理。从住房权和住房问题出发,分析住房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政府对住房问题干预的必要性,论述了住房分类供应体制是政府干预住房问题的有效途径,并对住房分类供应和保障制度的内涵、功能和措施进行了界定。  第二部分,实证分析。对我国住房供应体制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我国住房保障制度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第三部分,例证分析。以大学毕业生群体为例,对其住房问题及原因所在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指出我国目前城镇住房供应和保障制度的不足,其中,住房制度的缺陷和户籍制度是根本原因。  第四部分,比较分析。对新加坡、美国、香港、重庆等有代表性国家和地区的住房分类供应制度的内容和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对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建设有益的经验。  第五部分,规范分析。对我国住房供应体制设计进行了总体设想,并确立了基本原则。针对大学毕业生群体,提出了“住房梯度消费和分层供给”模式。  本文在城镇住房分类供应与保障制度方面做了如下有益的尝试:  首先,住房分类供应制度作为住房保障制度的有效实现形式,其保障作用的发挥有重要的理论基础,包括国家干预理论、公平分配理论、福利国家理论、住房“过滤”理论、住房梯度消费理论等。在城市化、工业化加速发展、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今天,住房分类供应和保障制度是我国政府保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选择。  其次,提出“住房梯度消费和分层供给”模式。此模式是根据“住房过滤理论”和“住房梯度消费理论”,结合大学毕业生自身的收入特点和住房消费特点构建的。所谓“住房梯度消费和分层供给”,就是要根据收入水平和住房条件的不同,将大学毕业生划分成高、中、低三个住房需求层次,针对不同的住房需求层次提供不同类型的住房。在这种模式中,公共租赁房是最主要的保障性住房供给方式,也是未来我国保障性住房的发展趋势。同时,为了解决公共租赁房建设资金来源不足、政府财政压力大这一关键性难题,各地政府可以尝试引入REITs这样一种商业化运作模式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扩大融资渠道。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2015年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协调发展、共享发展列入五大发展理念中,强调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长久以来,我国在卫生资源的利用与配置方面,存在资源浪费与分配不均并存的现象,导致居民卫生服务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中医药学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而中医医院作为运用中医药与中医诊疗技艺的载体,对其资源利用效率以及配置公平性的分析,能够清楚地反映我国省际中医医
数学是一门具有延续性的学科,因此,一定要在小学打好数学知识的基础,数学知识学习比较抽象,小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怎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是当前小
小学阶段是九年义务教育中重要的一个时期,在此期间打好基础才能顺利实现从一个小学生向中学生的角色转变.在当下提倡生活化教学的社会环境下,部分学校和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
近30年来,我国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城市规模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近郊农村居民点纳入了城市范围,形成了“城中村”。“城中村”的存在,既对城市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环境保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