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根本,农业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粮食保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当前农业风险频发,农业自然灾害对农业产生巨大影响,影响着农业经济以及农业相关从业人员的经济状况,采取有效措施来化解农业生产经营所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价格波动等风险有着必要性,农业保险便是解决当前问题的良好途径之一。近年来中国农业保险高速发展,为农业经济提供了保障。但农业保险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呈现区域内部以及区域间不平衡的状态,且存在着差异随着农业保险的发展逐渐增大的现象。农业保险发展不平衡的状态将影响农业保险的实际保障效果,导致一些需要农业保险提供保障的地区其农业保险未达到所要求的标准。并且不平衡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要素的优化流动和配置,最终将使得有些区域农业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影响我国“三农”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我国农业经济、粮食保障和农户福利会产生较大影响。本文以中国农业保险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中国东、中、西、东北四大经济区农业保险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具体来讲,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相关理论回顾与分析。对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农业保险的内涵以及经济区划相关理论进行回顾,在此基础上将区域经济学、经济区划理论以及农业保险内涵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简单的理论分析。(2)中国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区域差异。首先通过保险行业通用指标(保费收入、保险密度、保险深度)对农业保险发展水平进行直接地衡量。然后,选取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保险深度、保险密度、保费增长率四项指标,利用熵值法计算出农业保险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对农业保险发展水平进行更加精确的衡量。在此基础上对两种衡量方式的衡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在明确差异存在的情况下分析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区域差异会带来的影响。(3)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运用31省市的省级面板数据对包含经济相关因素、区域特点因素、保险行业因素等三方面的指标进行实证分析,探究影响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区域差异的因素。本文运用保险行业通用指标以及熵值法计算的农业保险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对中国东、中、西、东北四大经济区的农业保险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进行了衡量,结果显示中国四大经济区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存在区域间、区域内差异,且差异有随着农业保险的发展呈现不断增大的趋势。从衡量结果看,保险行业通用指标衡量下的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但熵值法衡量的农业保险发展水平不稳定,存在波动。在明确差异后,本文运用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农业保险发展水平与农民人均消费支出、成灾面积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农林财政支出、农作物播种面积、农险赔付占财险赔付的比例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结合实证结果与相关理论,对东部地区提出保证农作物播种面积基本不变,保障农用土地面积;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扶持力度,提高保险公司农险业务参与率的建议。对中部地区提出加强农业保险宣传,开发潜在的农业保险需求;鼓励保险公司创新农业保险产品,提高农业保险保障程度的建议。建议西部地区适当减少自然灾害救济费,转而建立农业保险专向补贴基金;提高小型农户种植积极性,增大农作物播种面积。建议东北地区提高地区农林财政支出,推动农业保险进一步发展;提高辽宁、吉林农业保险实际实施效果,实现东北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本文通过对农业保险发展水平的衡量呈现了中国农业保险发展水平的差异,并通过计量模型找出了影响农业保险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较好地解决了当前农业保险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问题。目前运用保险行业通用指标、熵值法对东、中、西、东北四大经济区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区域差异问题进行研究的相关内容较少,本文利用最新数据对现有研究进行了丰富,从区域角度对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区域间及区域内差异展开研究;从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两个视角分析农业保险发展的区域差异,具有新意;提出了较为符合目前中国农业保险各区域实现更好协调发展的建议和对策,是本文的创新点。但由于农险密度、农险深度暂无公开数据,由笔者计算而得。并且受数据可得性限制导致本文实证部分指标选取有一定的局限性,且本文使用的相关统计年鉴中存在空缺值和异常值,为了顺利进行研究,在实证过程中进行了一定的数据处理,难免会造成一定的偏差,是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