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8-喹啉氧基)单取代酞菁锌(ZnPC-F7)光动力疗法治疗银屑病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 清华大学医学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jun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α-(8-喹啉氧基)单取代酞菁锌[a-(8-quinolinoxy)zinc Phthalocyanine,ZnPc-F7]、华卟啉钠(Sinoporphyrin Sodium,DVDMS-2)均为我国首创的创新光敏剂,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银屑病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实验研究ZnPc-F7-PDT治疗银屑病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并与DVDMS-2-PDT相比较。  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观察ZnPc-F7和DVDMS-2在不同溶液中的光漂白特征;观察670 nm半导体激光在不同照光条件下对大鼠皮肤的损伤作用,确定输出功率、照射时间、光斑直径的影响;采用小动物活体成像仪测量ZnPc-F7和DVDMS-2在正常和银屑病模型动物体内的吸收和漂白;采用HaCaT和KB两种细胞观察ZnPc-F7-PDT和DVDMS-2-PDT对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小鼠阴道上皮模型、小鼠尾鳞片颗粒层形成模型、咪喹莫特(Imiquimod,IMQ)诱导裸鼠银屑病模型、普萘洛尔诱导豚鼠银屑病模型,观察ZnPc-F7-PDT和DVDMS-2-PDT对银屑病的治疗作用;采用流式细胞仪观察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变化,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B淋巴细胞瘤-2(B-cellLymphoma-2,Bcl-2)家族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变化,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观察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7A、17F mRNA表达水平变化。  结果:ZnPc-F7在生理盐水、RPMI-1640培养基、含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FBS)的RPMI-1640培养基、HaCaT细胞悬液中漂白速度均明显快于DVDMS-2,漂白过程呈现一个先快后慢的两相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适合用于光动力治疗;670 nm半导体激光采用不同照光条件可造成大鼠皮肤Ⅰ°~Ⅳ°烧伤,烧伤深度与照射时间、输出功率、皮肤表面温度升高值成正比,与光斑直径成反比;ZnPc-F7和DVDMS-2静脉注射后6h在皮肤中浓度达到较高值,适合进行PDT,ZnPc-F7和DVDMS-2静脉注射后在心、肝、脾、肺、肾、皮肤、生殖系统等主要脏器中均有分布,在银屑病模型动物皮肤中荧光分布均匀,局部皮肤给药与静脉注射给药在皮肤组织中均具有较好的生物利用度,ZnPc-F7和DVDMS-2静脉注射6h后照光,在银屑病皮肤组织中发生明显光漂白;ZnPc-F7-PDT和DVDMS-2-PDT可显著抑制HaCaT和KB细胞的增殖,在固定的光剂量下,改变照射时间和输出功率对抑制率影响不大;ZnPc-F7-PDT和DVDMS-2-PDT可显著抑制己烯雌酚诱导的小鼠阴道上皮细胞过度增殖、对IMQ诱导的小鼠银屑病症状和普萘洛尔诱导的豚鼠银屑病症状均有显著治疗作用,但对小鼠尾鳞片颗粒层形成无显著影响;IMQ可诱导动物脾脏肿大,外周血中CD4+细胞减少、CD8+细胞增多,CD4+/CD8+比值降低,而小鼠阴道上皮实验中各组动物的CD4+、CD8+水平及CD4+/CD8+比值无明显差异,ZnPc-F7-PDT和DVDMS-2-PDT可抑制IMQ引起的脾脏肿大,升高动物外周血CD4+水平,降低CD8+水平,使CD4+/CD8+比值恢复正常,对于阴道上皮模型动物外周血T淋巴细胞水平无明显影响;IMQ可诱导动物皮损区域PCNA、Bcl-2蛋白表达上调,IL-17A mRNA和IL-17FmRNA表达上调,Bax蛋白表达下调,ZnPc-F7-PDT和DVDMS-2-PDT可下调PCNA、Bcl-2蛋白表达,下调IL-17A mRNA和IL-17F mRNA表达,上调Bax蛋白表达。  结论:ZnPc-F7和DVDMS-2适合用于PDT治疗,对过度增殖型银屑病模型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免疫调节作用、抑制PCNA蛋白表达和IL-17 mRNA以及调控细胞凋亡可能是其主要作用机制,值得进一步深入开发研究。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