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中国城镇人口持续扩大,1978年的城镇化率是17.9%,2013年达到53.7%,城镇化已进入加速推进通道。10多亿中国人口的城镇化,对改变全球经济结构,实现世界经济平衡发展的重要意义全球高度共识。然而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是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过度依赖土地、劳动力等要素驱动,“城市偏向”的发展模式,其成为近年来城乡差距持续扩大、内需不足产能过剩、区域高度不平衡、农业现代化滞后、增长不可持续等一系列问题和矛盾的根源。城镇化的经济学意义可解释为,生产要素向规模递增空间聚集,通过专业化分工,拉长生产链条,产生就业和市场容量持续交互放大的效应,推动工业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当前我国第一次改革红利消失殆尽,制约经济健康运行的诸方面因素纠缠在一起集中爆发,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已刻不容缓,结构转型的重要办法就是通过再次深入改革推动城镇化。城镇化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七次出现,充分表明在我国工业化初步完成,经济急待转型,城镇化大战略将承担起突破二元体制,促进工业和农业现代化实现的历史责任。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幕拉开的当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也决定了城镇化推进的复杂性。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该战略如何有效推进,能否成功实现城镇化转型发展,需要系统深入的统计研究,为市场选择和改革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本研究通过建立区域城镇化综合推进实力测度体系,用于系统反映、监测、评价各区域近20年城镇化推进发展状态,明晰各区域经济体在城镇化推进实施中的优势与劣势,为打破瓶颈、优化城镇化质量提供数量化界面。具体研究工作主要围绕:城镇化推进的理论分析框架,综合推进实力测度体系的设计,城镇化推进总指数及城镇化各决定要素的测度与评价分析等方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