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胺催化的串联反应研究:碳-杂原子键和碳-碳键的有序构建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rnohu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小分子催化的串联反应是指在低于化学计量的、不含金属的有机化合物催化下的多步串联化学反应。该类型反应兼备了有机小分子催化和串联反应两方面的优势:首先,有机小分子催化剂一般性质稳定、价格低廉、容易获取以及相对毒性较小;其次,能够高效的构建碳-碳键与碳-杂原子键形成复杂分子骨架,省去了中间体的分离与提纯,减少了副产物的生成。正由于具有这些优良特征,有机小分子催化的串联反应更接近现代生活所要求的“理想合成”这一概念。近年来,有机小分子催化的串联反应得到了许多化学工作者的关注。   本论文主要研究了有机胺催化的串联反应,重点探索碳-碳键和碳-杂原子键的有序构建,包括:叔胺催化下含磷亲核试剂、1,1-双氰基活化烯和烯丙基碳酸酯之间的多组分串联反应;手性脯氨醇硅醚催化双官能水杨醛衍生物和1,1-双氰基活化烯之间的不对称串联环化反应;手性脯氨醇硅醚催化含磷亲核试剂和水杨醛衍生物的不对称环化反应。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首先,在三乙胺催化下,首次实现了含磷亲核试剂、1,1-双氰基活化烯和烯丙基碳酸酯之间的三组分串联反应,通过phospha-Michael-Michael串联方式,高效地实现了碳-碳键与碳-磷键的有序构建,为含磷有机化合物的高效合成提供了简便的新方法。   其次,采用双官能反应底物来实现两组分之间的多重串联反应策略,本文首次实现了手性脯氨醇硅醚催化邻羟基肉桂醛与1,1-双氰基活化烯的不对称串联环化反应,经两种双官能组分之间的多重有序串联反应,实现了多个碳-碳键和碳-氧键的有序构建,形成了氧杂[3.3.1]骨架的产物,并取得了高收率与高度对映体选择性,为高效合成复杂的手性氧杂双环化合物提供了简便的途径。   最后,采用相似研究策略,实现了手性脯氨醇硅醚催化含磷亲核试剂和水杨醛衍生物的不对称环化反应。在手性α,α-二苯基脯氨醇硅醚催化下,邻羟基肉桂醛与二苯基膦氧化物可以发生两组分串联环化反应,该反应同样取得了较高的收率和对映选择性,为磷酰化的苯并二氢吡喃衍生物的立体选择性合成提供了新方法。
其他文献
湿度的测量和控制在工农业生产,食品生产与储存,家庭环境,医疗设备等许多领域都起着重要作用。影响湿度传感器性能的核心因素是湿度敏感材料的选择。针对湿度敏感材料的创新一直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是一种新型的多孔晶态材料,在气体吸附分离、分子传感、光学器件、异相催化等许多领域具有潜在应用前景。尤其在催化领域,MOFs因超高比表面积和孔隙率、孔道结构可调以及丰富的催化活性位点等特点,是目前最具应用前景的异相催化剂之一。MOFs催化剂的设计思路主要有三条:(1)金属离子节点为催化位点,如空配位的金属离子节点可作为L
学位
实验合成和X-ray晶体衍射表征发现柔性大环配体H2L可将低价铀(三价和四价)离子分别络合于双苯环(Ar)和双吡咯环(PI)两种口袋(BP)处,形成稳定配合物。为研究不同价态U与配体口袋成键作用,及其对结构稳定性影响。本文运用相对论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系统地计算了一系列配合物[(BP-L)Anm(η-H)nBH4-n)]z+(BP = Ar 和
本文采用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方法对碱金属(Li、Na、K)吸附的α1-BST硼平面体系进行了理论模拟。利用计算的数据对上述碱金属吸附体系的结构、热力学稳定性、金属原子在基底上的迁移和体系功函变化进行了研究,并与类似的体系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高覆盖度下,Li、Na和K对α1-BST硼平面功函的调低效果要好于目前备受关注的石墨烯、硅烯、锗烯、BN平面、BBST等二维材料及常用的金属材料Mg、Ca
钛化物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能源存储、电催化、光电转化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其成本低廉、环境友好、理论比容量高、导电性优异、结构稳定等优点,受到科研人员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