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审计学研究的重点一直以来都围绕着审计风险展开,然而却少有文献对审计重要性水平进行研究。审计重要性水平对于审计工作的执行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可以有效地提高审计效率、缩减审计成本。其次,它有助于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随着企业业务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审计工作的复杂性和难度也不断加大。为了提高审计工作效率,降低审计成本,一般情况下,审计师会通过审计抽样的方法从所有的会计资料中选取样本,然后根据样本的审计结果来推断总体的财务报告质量。在这个过程中,审计样本的选择对抽样结果的影响很大,决定了抽样是否合理有效,而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起到防范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的作用。审计重要性是在抽样审计被广泛应用之后提出的重要概念,其存在的主要作用就是将审计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同时促使审计效率达到最优,以保证审计质量。审计重要性水平在审计计划到完成的各个阶段均有重要的运用。近年来,发生了越来越多的审计失败事件,对审计重要性水平判断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必要性也随之增加。为提高我国审计人员对审计重要性水平作出判断的能力,帮助其更有效地使用审计重要性水平来降低审计风险和提高审计质量,对审计重要性水平判断所依据的理论、判断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在审计实务中的具体应用情况,应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审计重要性水平是审计人员做出的一种主观职业判断,这一判断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而判断的对象则是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在特定环境下客观存在的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本文重点研究了审计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及其影响因素。首先,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框架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阐述,了解国内外现阶段重要性水平的研究及运用现状;其次,介绍了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相关理论,对审计重要性水平的概念、作用、含义进行介绍,并从会计师事务所、被审计单位以及注册会计师三个层面介绍了影响审计重要性水平判断的因素;然后,结合天健会计师事务所对长江传媒审计重要性水平判断的案例,依据重要性的数理解释理论、信息的经济价值理论,以及会计学中对重要性水平的解释,分别从财务报表整体层次和特定类别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层次,具体分析审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最后,对案例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并认为审计人员在进行重要性水平判断时应当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结合被审计单位的行业特征和经营特点,以净利润为基础采用固定比例法确定财务报表整体层次的审计重要性水平,针对各细分项目则采用分配法将总体层次审计重要性水平进行具体分配。总之,审计师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要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性质,以及进行审计的具体类型和审计的性质。当审计师在进行审计的时候,应该劝诫管理层保持诚信,提醒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如果不诚信行事会带来的后果。同时,在审计过程中,审计师也应该时刻监督管理层的行为。审计师在对审计重要性水平进行判断的时候,应该结合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的特点且从财务报表的层面进行整体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同时在评判某一项事项对于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来说是否重大的时候,应该站在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对于财务报表使用者而言,他们所需要的财务信息就是审计师所需要了解的。作为注册会计师,要想对重要性水平进行一个合理的判断,必须选择适当的分配法确定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可以采用固定比例法或是变动比例法来确定认定层次的审计重要性水平。判断的依据通常是一些财务指标,比如净资产、净利润、营业收入和总资产等,而对于这些会计指标,注册会计师通常需要根据行业标准以及自己的从业经验,判断出相应的百分比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