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氮化硅与氮化硅铁的热力学分析与实验研究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FAS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硅铁粉氮化合成了氮化硅铁细粉。根据Fe不参与氮化的特征,提出了一种合成氮化硅的新思路,即硅合金熔体氮化。通过热力学计算,分析了硅铁氮化反应的温度、气氛条件对合成的影响,阐述了硅铁氮化反应的机理和Fe在硅铁氮化反应中的作用。分析了N2与一系列含Si合金的氮化反应△G0与αsi关系。实验研究了原料的初始粒度、反应温度以及保温时间对氮化合成反应的影响,借助XRD、SEM和EDS等分析测试手段测定和观察了产物的物相组成和显微形貌。 热力学分析表明:硅铁氮化合成氮化硅铁时,气氛中少量的O2就可以使硅铁生成Si的氧化物,所以要求N2很纯,同时在低PN2就可以合成氮化硅,通过控制反应温度可以抑制Si3N4分解。对N2与一系列含Si合金组成的系统,通过控制系统中Si的浓度,可以控制产物的成分组成。 通过热力学分析,系统地阐述了硅铁氮化合成氮化硅铁的反应机理及Fe在氮化反应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合成氮化硅的反应中,除了3Si+2N2=Si3N4外,可能还存在3SiO+2N2=Si3N4+3/2O2和9/5FeSi2+2N2=Si3N4+3/5Fe3Si。Fe通过与微量的O2反应生成FeO然后按FeO+Si=SiO+Fe生成SiO,从而生成Si3N4,起到了促进氮化反应进行的作用。 实验研究表明:平均粒径为5.229μm的试样FS15h和平均粒径为8.023μm的试样FS10h氮化时,氮化效果较差,平均粒径为13.410μm的试样FS5h氮化效果较好。较细硅铁粉氮化后易于形成须状、纤维状和柱状氮化硅晶体,较粗硅铁粉氮化后易于形成团聚状、柱状氮化硅晶体。初始硅铁粉粒度越细,反应温度越高,保温时间越长,产物中β-Si3N4越多。制备的氮化硅铁中有均匀分布的残留的铁合金。
其他文献
磁温度补偿合金可广泛应用于永磁磁路,实现磁路气隙磁通随温度变化而保持稳定。本文针对应用于室温至160℃温度范围内的温度补偿合金,采用真空熔炼方法,通过掺杂、优化热处理参数等工艺系统研究了补偿合金的磁温度特性,获得了最佳的掺杂成分以及热处理工艺。最后本文利用有限元软件模拟以及实际磁路测试验证了合金在SmCo磁路中的温度补偿效果。采用真空熔炼方法制备了Fe_(64)Ni_(36)磁温度补偿合金,系统研
本文以铜基(Cu-Ti-Zr-Ni)大块非晶合金作为研究对象,以获得良好玻璃形成能力与优良力学性能为目的,重点对其成分设计与优化、压缩断裂力学行为、晶化动力学与晶化机制等方面进行
电沉积方法修复混凝土裂缝是国际上近些年出现的一项新技术,特别适用于传统的修复技术难以奏效或价格太高的混凝土结构。日本、美国就电沉积方法修复陆上混凝土裂缝的可行性
SnO2半导体材料因具有绿色温和、物理化学性质稳定以及光电性质特殊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气体传感、太阳能电池和光催化等领域,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  论文以Si
原子力显微镜轻敲模式下相位成像技术是一种能够提供其它SPM技术或显微术不能提供的纳米分辨率表面特性信息的新兴显微技术。对材料表面细节高度敏感的相位图包含表面形貌、结构、硬度、粘弹性等诸多材料表面性质的信息,需要依据一种相位-材料表面特性单一确定性关系才能从相位移图中获得某一特定表面性质的信息。论文基于分离变量的思想着力于建立相位关于样品表面特性——表面形貌的单一性关系。首先,论文对来自原子力显微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