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msclerosis,AS)是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中最为常见也最为重要的一种,其临床特点一般表现为动脉内膜的脂质沉积,进而导致斑块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和钙盐的沉积,最终导致动脉的管壁变硬、管腔狭窄,并引起一系列继发性病变。临床研究显示,ox-LDL在整个动脉粥样硬化(AS)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ox-LDL是血浆中LDL经动脉壁细胞氧化后产生多种活性醛类,再与LDL载脂蛋白(apoB)中赖氨酸残基结合形成的产物,可被巨噬细胞的清道夫受体识别而快速摄取,促进巨噬细胞形成泡沫细胞,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致使骨脆性增加并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有学者认为成骨细胞(Osteoblast,OB)的退变,造成骨形成最佳条件缺陷,最终使骨组织结构及力学特征改变,从而导致骨质疏松症。还有学者证实通过测定骨形成和骨吸收表面,认为骨质疏松症成骨过程正常,而破骨活动显著活跃。无论哪种情况都说明骨质疏松症是因为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之间的动态平衡被打破,骨吸收远远超过骨形成所导致的。破骨细胞(Osteoclast,OC)是人体生理性骨重建和病理性骨破坏过程中高度特异性且唯一具有骨质吸收功能的多核巨细胞,其来源于骨髓单核巨噬细胞系。破骨细胞的活性改变是导致各种代谢性骨病的主要原因,也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有研究显示老年妇女的骨量丢失比较严重的会同时表现出严重的腹主动脉及冠状动脉硬化;排除体重指数、年龄、激素、吸烟等因素后,美国墨西哥裔老年女性和男性颈动脉IMT厚度及骨密度呈负相关性;老年男性OP组比非OP组颈动脉硬化病变(粥样斑块、IMT增厚)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并随着AS的程度加重而更加明显;非骨质疏松组IMT比骨质疏松组薄,随着年龄的增加,颈动脉IMT越来越厚,骨密度越来越低。山此可推测OP与AS具有相关性,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共同危险因素。还有学者认为OP与AS之间并无相关性。为了进一步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特进行此研究。 目的: 研究氧化性低密度脂蛋白(Ox-LDL)对破骨细胞增殖及分化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动脉粥样硬化和骨质疏松症之间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1.离心后收集健康人血浆,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制得LDL提取液,氧化、调整蛋白浓度为50mg/L。通过铜氧化法制得氧化性低密度脂蛋白。通过测定TBA(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质的含量(MDA药盒)鉴定其氧化修饰程度。 2.将Raw264.7细胞株复苏后,用RPMI-1640培养基进行培养,视细胞生长情况进行传代、冻存等。待细胞培养至所需细胞数量后,更换含RANKL的培养基进行培养,分别进行观察和鉴定:(1)直接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活细胞的形态和数量的变化(2)参照TRAP染色试剂盒说明书对诱导前后细胞形态进行观察,光镜下计算TRAP阳性破骨细胞总数,细胞数大于等于3个为TRAP(+),染色阳性细胞为破骨细胞。MTT法测定其对破骨细胞增殖及分化能力的影响。 结果: ①丙二醛样结构浓度测定结果:LDL的测得值是1.20±0.41 umol/g蛋白,Ox-LDL的测得值是20.58+0.65umol/g蛋白。②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Raw264.7细胞的一般特点,细胞形态呈圆形、椭圆形、梭形、星形或不规则形,圆形为主。细胞核1-2个,单个核多见。具有很强的贴壁性,胰酶-EDTA难以消化,常聚集生长。随诱导时间延长细胞体积逐渐增大,细胞形态以不规则形多见,圆形少见,细胞核为多个。TRAP染色阳性细胞为细胞质鲜红色或者淡红色,细胞核2-3个多见,形态呈多突起不规则形。③不同浓度氧化性低密度脂蛋白干预破骨细胞后MTT法检测说明:氧化性低密度脂蛋白(Ox-LDL)可促进破骨细胞的增殖及分化,其对破骨细胞的促进作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具有浓度依赖性:不同浓度的Ox-LDL对破骨细胞的增殖及分化的影响有差别:Ox-LDL浓度分别为100 mg/L,150 mg/L,200 mg/L时,破骨细胞抑制率分别为0.65±0.732,0.48±0.068,0.31±0.039,均低于对照组(1.28±0.147,P<0.05)。而Ox-LDL浓度为25 mg/L及50mg/L时,破骨细胞抑制率分别为1.134±0.120和1.189±0.112,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别。 结论: 不同浓度的Ox-LDL作用于破骨细胞产生的增殖及分化作用是不同的; 相同的作用时间下,低浓度的Ox-LDL对破骨细胞的增殖及分化无显变化,在一定范围内随着Ox-LDL浓度的增加,可以促进破骨细胞的增殖及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