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方氮化硼上石墨烯的CVD制备及其磁性和发光特性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lina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方氮化硼(h-BN)面内晶格结构和石墨烯相同(失配度仅1.7%)、表面平整度高、化学性质稳定,用机械剥离的方法制备的石墨烯转移到h-BN衬底相比SiO2基底石墨烯中的电子迁移率要高出一个数量级,因而研究h-BN衬底上的石墨烯的直接制备及其物理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方法(CVD)研究了h-BN衬底上石墨烯的制备工艺,采用拉曼光谱(Raman)、原子力显微镜(AF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方法对制备的石墨烯进行了综合表征;研究了h-BN/石墨烯复合材料的低温磁学特性,对材料的低温顺磁特性,特别是在20K~50K附近观察到的顺磁加强效应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模型;使用光致发光谱(PL)对不同厚度和不同尺寸的石墨烯量子点的光致发光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从温度、时间、压强、碳源、载气和h-BN衬底的质量等因素对制备的石墨烯质量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在较宽的实验窗口内皆可以实现石墨烯的生长。h-BN表面上制备的石墨烯主要为石墨烯的纳米岛,典型尺寸为~100纳米,厚度为一层至数层。实验发现提高碳源(甲烷)浓度或延长生长时间,石墨烯岛变大变厚;提高氢气浓度,石墨烯纳米岛变得更加平整;和常压相比,低压下制备的石墨烯质量更佳。这部分工作是国际上在h-BN衬底上直接制备石墨烯的最早也是最可靠的报道之一。   我们测量了石墨烯/h-BN(gra/h-BN)在不同温度和磁场下的磁学特性。发现gra/h-BN复合体系在室温下呈现抗磁性(典型磁化率为-0.9×10-6emu/g.Oe),而在低温下表现出复杂的顺磁特性。在磁化率随温度变化的曲线中,20K~50K的温度区间会出现一个磁化平台。20K以下的顺磁效应遵从居里定律,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拟合,可以得出样品中的缺陷主要是点缺陷,角动量量子数J=1/2,第一次从理论上解释了为什么样品中的J是1/2。对20K~50K之间的异常顺磁加强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我们试图用几个理论模型来解释此现象,如RKKY相互作用中的反铁磁、自旋玻璃态以及巡游电子顺磁加强效应,发现我们的实验结果与反铁磁及自旋玻璃态理论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矛盾,而只有巡游电子顺磁加强效应理论能够和我们所有的实验结果相一致。最后,我们猜测gra/h-BN系统在低温下的异常的顺磁行为来源于石墨烯和h-BN界面或靠近两者界面中的巡游电子产生的顺磁加强效应。我们的gra/h-BN样品在低温下的(20~50K)非居里型的异常的顺磁行为很可能提供另一个关于极化巡游电子态存在于C-BN系统中的证据。当然要最终确认该机理,还需要更多的实验和理论分析。   本文对六方氮化硼衬底上石墨烯量子点的光致发光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实验发现量子点的大小、厚度以及面密度都会影响量子点的光致发光行为。光致发光的强度与单位面积的量子点的数量有关,量子点的面密度越大,发光强度越强。光致发光峰的半高宽与量子点的厚度有关,厚度越大发光谱的半高宽越小。一般认为光致发光的根源是石墨烯表面或边缘的局域态。带隙的大小主要取决于sp2团簇的大小,光致发光的强度除了与量子点的面密度有关外,还可能与石墨烯量子点的大小有关。更多的实验数据需要进一步澄清石墨烯量子点的发光机理。
其他文献
时间反演技术是对时域内的信号进行的一种反转变换操作,因其时空同步聚焦和超分辨特性,在很多方面有应用或应用潜力。时间反演镜是整个时间反演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用于信
有很多文献探讨了宇宙背景辐射的非各向同性温度分布中,l=2模态的强度和理论预测相比异常偏低的问题。大部分的文献都提出了和标准暴胀模型不同的预测,认为宇宙初始能谱在大
作为一种直接带隙宽禁带化合物半导体材料,ZnO禁带宽度达到3.37eV,在可见光波段的透过率很高,可高达90%以上,且具有原材料丰富、价格低、无毒、易于实施掺杂,在氢、氮等气体的等离子体气氛中稳定性要优于ITO薄膜等优点。因此,ZnO基透明导电薄膜特别是其掺杂体系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具发展前景的ITO薄膜替代品。对掺杂ZnO薄膜进行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因而引起了人们日益广泛的关注并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