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讨中国版SF-36健康评测量表在颈性眩晕中的应用价值,为相关生活质量评价研究提供参考。2.颈性眩晕明显累及生活质量,采用临床指标和生活质量评价的手段,评价针刀疗法结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方法(一)连续性选取颈性眩晕患者,进行中国版SF-36量表测评,评价量表在该疾患中的应用信度、效度等性能。(二)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单盲设计。筛选入组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针刀疗法并手法治疗组和单纯手法治疗组。单纯手法组进行颈椎手法治疗,1次/日,5次/周,连续2周;针刀并手法组采用相同治疗人员和手法治疗方案,在每5次手法治疗后进行1次针刀治疗,即针刀/周,连续2周。在两组治疗前,治疗结束时,治疗结束6个月后进行评价。临床评价包括颈性眩晕症状量表的眩晕各子项及相关症状分项目等,椎动脉彩超检测指数、疗效等级、不良反应等;生活质量评价采用中国版SF-36量表的主成因和总分测评指标等。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一)1.自2013年1月,纳入140例颈性眩晕患者参与测评,收集问卷140 份。2.信度评价:分半信度Spearman-Brown系数为0.842;同质性信度总Cronbach’s α系数为0.826,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六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均>0.7,活力和社会功能两个维度系数也均>0.6,提示该量表应用于颈性眩晕患者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良好。3.结构效度评价:Bartlett检验P<0.001。因子分析KMO=0.805,接近于1。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选取生理类和心理类两个主成分为合理。(二)自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初筛患者102名,其中2组各40例完成全程观察。两组治疗前基线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针刀联合手法组的颈性眩晕症状量表总分及各分项值、椎动脉超声指数、以及SF-36量表生理类、心理类及总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均p<0.01);单纯手法组除椎动脉超声血流速度值(p=0.136),其它指标治疗后也较治疗前改善(P<0.05)。两组间对比,眩晕症状量表总分及各分项分值、血管超声椎动脉内径、血流速度及每分血流量指数、临床疗效测评等临床相关指标,以及SF-36测评的生活质量生理类、心理类和整体分值方面,针刀结合手法组的改善均较单纯手法组显著(p<0.05);两组不良反应相近(p>0.05)。结论1.中国版SF-36量表应用于颈性眩晕患者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较全面准确反映该病症患者的生活质量。2.针刀疗法结合手法治疗明显促进颈性眩晕患者临床和生活质量的恢复,可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