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非对称框架结构的控震研究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zou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实际工程设计和建设中,由于建设场地的限制和使用功能、建筑造型的需要,出现了大量的非对称建筑结构。实践表明,在地震作用下,非对称结构因偏心扭转效应产生的震害严重。近年来,有关文献报道指出,采用隔震技术进行扭振控制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案之一,但具体研究成果甚少,仍是建筑工程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首先根据空间非对称框架结构的特点及实施扭转振动控制的要求,采用当前发展较为成熟的RB(叠层橡胶支座)和LRB(叠层铅芯橡胶支座)作为调控隔震元件,建立了一种空间杆系——层间计算模型。该模型引用了楼盖平面内无限刚,平面外刚度为零的假定以考虑搂盖的约束作用,同时应用静力凝聚技术,减少了动力系统的自由度,克服了杆系模型非线性动力分析算法不易稳定的缺点,提高了计算精度,是一种广泛适用于空间框架结构抗震和控震分析的计算模型。 基于上述模型,作者开发了多维地震动输入下考虑非线性隔震支座恢复力模型方向相关性的框架结构三维线性、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程序。然后分别以如下两幢具有实际工程背景的典型多层非对称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作为研究对象:l.立面不对称结构 2.填充墙刚度影响导致刚度偏心的结构。采用传统非隔震以及RB和LRB基础隔震方案,对其由地面单向或双向水平输入EL-Centro 波、Taft 波、San Femado波,进行了一系列的平动——扭转耦联地震反应对比分析。 计算结果表明,利用基础隔震技术,可有效地控制多层非对称框架结构在单向和双向水平地震激励下的偏心扭转效应。 本文同时还探讨了隔震层隔震支座的优化配置问题,通过调整隔震层的刚心与上部结构综合质心相接近或重合,即可有效地减小上部结构地震扭转效应,达到最优的抗震减灾设计目标。 通过对双向地震与单向地震作用下的多层非对称框架结构平扭耦联地震反应分析对比,表明双向地震作用对非对称建筑结构抗震更为不利,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所强调的:质量和刚度明显不均匀、不对称的结构,应考虑双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的结论一致。
其他文献
本文针对适用于凸凹单元网格的几何非线性余能原理基面力元法(the base force element method,BFEM)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研发适用于凸多边形网格的几何非线
博士学位论文摘要 在综述了钙质土的力学性质研究现状的基础上, 指出只有建立与颗粒破坏有关的应力应变理论和强度准则, 才能充分揭示其特殊的物理力学性能, 从而指导基础工程
粉质粘土具有大孔隙、强结构性、低塑性、易分散等特点,特殊的粒组特征使其毛细作用显著,对干湿、冻融等环境变化敏感。我国东北深季节冻土区夏秋季干湿变化剧烈、冬春季严寒漫
该论文通过正交设计的方法对各种常见尺寸范围的格构式刚架进行了几十道题的荷载--位移非线性全过程分析,并通过对得到的全过程曲线进行归纳和分析,发现了该体系的一些稳定特
地压控制或称地压管理是采矿设计、采矿方法试验和采矿开采过程中的第一重要问题。地压控制的基本理论就是掌握开采过程中巷道和采场围岩的应力、应变分布规律,开采结构系统的
自从结构振动控制的概念被提出以来,调频质量阻尼器(TMD)因为具有构造简单、造价低廉、安装方便灵活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到高层建筑结构、土木工程的振动控制中。以前关于调频质
学位
桩与基土的相互作用是复合地基一个重要的工作特征.作者抓住两类常见的复合形式--散体桩复合地基和柔性桩复合地基的特点,采用了有独创性的室内试验、现场试验、理论分析和数
该文研究单层球面网壳结构在突加阶跃荷载和强烈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稳定性.
随着国内地铁建设步伐加快,地铁隧道施工带来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由于地层条件的区域性和复杂性,每个地区的地铁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变形情况也不完全相同,在土岩复合地层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