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美国印第安文学中,家是一个具有完整体系的复杂概念,与美国印第安人的身份构建及归属感息息相关。美国印第安人普遍经历着“离家—遭遇身份危机,踏上归家路—获取归属感并构建身份”的回归模式。归家成为当代印第安英语小说的常见主题。本文深入探讨印第安文学中的归家主题,并分析典型小说中人物的归家经历。除此之外,本文通过研究归家主题的必要性及其表现形式,揭露归家对于印第安人身份建立的重要意义。通过踏上归家的路途,印第安人回到了原始的部落,重拾印第安文化和和传统,为个体文化身份的建构、生存及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本论文共分四个部分。引论简要介绍印第安文化中“归家”的概念及西方文化中的“离家”,并论述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第一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阐述国内外关于归家主题的研究概述。第二部分探讨将美国印第安文学归于后殖民理论的合理性以及霍米巴巴“模仿”、“第三空间”、“杂糅性”三大概念。第二章分析印第安文学的归家模式。早期的“回家”小说讲述主人公向长老们学习,作为英雄凯旋归来的故事。在第二个阶段,归家日趋复杂,阻碍重重。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日诞之屋》、《血中冬季》、《典仪》。在第三个阶段,印第安作家不仅继承传统“归家”的叙述,而且发展成为口头与书面、过去与现在、本土与西方的杂糅性归家。厄德里克更加注重对冲突的刻画,其代表作《爱药》、《痕迹》都展现了新型的跨越中心及边缘界限的归家模式。第三章挖掘归家对于印第安人的重要性及其对自我身份建构的意义。首先,根据印第安人具有独有的土地伦理观,探讨印第安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现象。归家重建印第安人与土地、家庭的联系,使印第安人获取归属感。其次,由于印第安人的时间观,归家改善印第安人语言及文化的流失,重建其文化身份及与其历史的关系。再者,鉴于宗教和典仪在印第安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归家缓和宗教冲突和基督教的影响,使印第安人获得洗礼,重拾过去的记忆。最后,探讨归家过程中杂糅性的重要性以及北美印第安人所创造的文化妥协。杂糅性是白人文化影响下的明智选择,也是保留自身文化特色的最佳途径。归家的杂糅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使用多样性视角及语言多元化实现叙述性杂糅,利用语言表达实现宗教杂糅性。最后部分是对前几章内容的归纳和总结,并得出结论:印第安人具有独特的土地观、时间观、宗教观,一旦印第安人远离故土,面临白人文化的冲击,他们将切断与土地及部落、语言和文化传统、宗教及典仪的关系。因此,归家有助于印第安人恢复与土地、历史、部落的联系,建立印第安身份,并通过跨越两种文化的杂糅性为当今印第安部落提供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