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和身份:美国印第安文学的归家路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pergirl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美国印第安文学中,家是一个具有完整体系的复杂概念,与美国印第安人的身份构建及归属感息息相关。美国印第安人普遍经历着“离家—遭遇身份危机,踏上归家路—获取归属感并构建身份”的回归模式。归家成为当代印第安英语小说的常见主题。本文深入探讨印第安文学中的归家主题,并分析典型小说中人物的归家经历。除此之外,本文通过研究归家主题的必要性及其表现形式,揭露归家对于印第安人身份建立的重要意义。通过踏上归家的路途,印第安人回到了原始的部落,重拾印第安文化和和传统,为个体文化身份的建构、生存及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本论文共分四个部分。引论简要介绍印第安文化中“归家”的概念及西方文化中的“离家”,并论述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第一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阐述国内外关于归家主题的研究概述。第二部分探讨将美国印第安文学归于后殖民理论的合理性以及霍米巴巴“模仿”、“第三空间”、“杂糅性”三大概念。第二章分析印第安文学的归家模式。早期的“回家”小说讲述主人公向长老们学习,作为英雄凯旋归来的故事。在第二个阶段,归家日趋复杂,阻碍重重。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日诞之屋》、《血中冬季》、《典仪》。在第三个阶段,印第安作家不仅继承传统“归家”的叙述,而且发展成为口头与书面、过去与现在、本土与西方的杂糅性归家。厄德里克更加注重对冲突的刻画,其代表作《爱药》、《痕迹》都展现了新型的跨越中心及边缘界限的归家模式。第三章挖掘归家对于印第安人的重要性及其对自我身份建构的意义。首先,根据印第安人具有独有的土地伦理观,探讨印第安人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现象。归家重建印第安人与土地、家庭的联系,使印第安人获取归属感。其次,由于印第安人的时间观,归家改善印第安人语言及文化的流失,重建其文化身份及与其历史的关系。再者,鉴于宗教和典仪在印第安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归家缓和宗教冲突和基督教的影响,使印第安人获得洗礼,重拾过去的记忆。最后,探讨归家过程中杂糅性的重要性以及北美印第安人所创造的文化妥协。杂糅性是白人文化影响下的明智选择,也是保留自身文化特色的最佳途径。归家的杂糅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使用多样性视角及语言多元化实现叙述性杂糅,利用语言表达实现宗教杂糅性。最后部分是对前几章内容的归纳和总结,并得出结论:印第安人具有独特的土地观、时间观、宗教观,一旦印第安人远离故土,面临白人文化的冲击,他们将切断与土地及部落、语言和文化传统、宗教及典仪的关系。因此,归家有助于印第安人恢复与土地、历史、部落的联系,建立印第安身份,并通过跨越两种文化的杂糅性为当今印第安部落提供新的希望。
其他文献
介绍了猕猴桃溃疡病的症状及病害循环,综述了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原菌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农业措施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措施。
以盆栽丝棉木(Euonymus maackii)新品种"金枝玉叶"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程度盐胁迫下生长、叶片部分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和耐盐指数,探讨"金枝玉叶"植株的耐盐能力。结果表明:"金
文言文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所占比重较大,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高考考查内容的重点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关注对象。文言文字词,作为文言文教学最关键的部分,成为了文言文教学不可回避
随着基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高考政策的不断挑战,如何构建有效的高中英语教学模式成为高中英语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本文从有效教学的视角出发,对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中
本论文针对目前蛋白质组学研究中面临的分离和富集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将功能磁性材料与蛋白质分析结合起来,发展了一些基于功能磁性纳米材料的蛋白质及多肽的分离富集新技术
目的评估干燥综合征患者的唇腺活检病理检查表现、自身抗体和其于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本医院诊断的62例干燥综合征患者实施项目指标分析,抽取时间是2016年1月~2019年7月,
目的观察甲泼尼龙冲击疗法联合抗癫痫药物治疗儿童睡眠期癫痫性电持续状态(ESES)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7例ESES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给予奥卡西平口服,
太赫兹辐射的频率范围为0.1THz-10THz之间,使其处于光学和电子学的交界处,其具有携带丰富的信息量,低光子能量特性,高时空相干性等特性,太赫兹具有潜在的研究和使用价值。近
目的:研究贵州余庆小叶苦丁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溶剂萃取、柱层析和薄层层析方法分离目标化合物,并用波谱学方法完成化合物的结构分析与鉴定。结果:分离获得并鉴定了两个单萜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对胃癌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并发症及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间收治的150例胃癌手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