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是指那些生活水平处于某一地区或国家平均社会水平之下的群体,其无法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各种需求。贫困不仅仅指生活水平的低下,同时还包括住房、医疗、教育、发展、资源环境等多方面的贫困。社会经济的发展本应推动人们走向精神和物质生活更加富足的状态,但由于制度结构和分配方式等方面的不合理,一些群体却无法享受发展带来的红利,甚至被排除在红利分配体制之外。政府作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全面提升人们的生产生活状态,使全体居民享受社会发展的红利是其应有的责任。贫困群体面临的往往是多方面条件的缺失,要想摆脱穷困的状态仅靠其自身的力量往往是不够的。要想彻底消除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社会,达到共同富裕,政府行为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作为整个社会资源分配和调控的主体的政府部门,其往往需要同时兼顾多种目标,扶贫开发仅仅是其中一个方面,而政府的财政资源也不是无限的。因此,政府部门在制定扶贫开发方面的财政支出政策时,就需要考虑如何在有限的财政资源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发挥财政支出的作用。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在制定扶贫开发的财政支出政策时,重点关注其规模和结构。在距离达成脱贫攻坚目标、实现全面脱贫时间越来越紧迫的情况下,研究如何更好的确定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以实现最优的反贫困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财政支出角度出发,结合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提出的脱贫目标,从生产性和消费性两方面考察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对农村贫困的作用效果。本文的农村贫困状况采用使用比较成熟的FGT指数进行衡量,分别从贫困发生率、贫困差距率以及平方差距率三个方面来度量农村的贫困状况。对农村财政支出对这三个方面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从而了解财政支出的减贫效果,并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共有六个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阐述文章的写作思路和架构,介绍在写作过程中运用到的方法,并分析本文的研究创新点与不足。第二章为文献综述。本文介绍了在贫困与财政支出反贫困方面的相关研究,对学术界关于反贫困的研究进行大致的介绍,试图对与贫困相关的研究进行系统性的梳理。第三章介绍相关理论基础并对农村财政支出的反贫困作用路径进行分析和阐述,试图构建财政支出的减贫作用机制。本章总结出不同的财政支出分别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作用于农村贫困人口,从而缓解农村的贫困状况。理论分析以后,第四章对我国农村的财政支出的指标度量和农村贫困状况进行分析。首先,阐述本文选取的财政支出指标,并分别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分析其变化特征;而后,对本文所采用的农村贫困测度的计算方法进行介绍,并测算我国总体和各地区的农村贫困状况,并对我国农村的贫困状况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从特征、地域等方面对我国农村的整体贫困状况进行系统阐述。第五章在第四章的基础上,利用自行计算的农村贫困数据和选取的财政支出指标,对我国农村财政支出的反贫困效应分别从生产性和消费性两方面进行实证分析,并考察不同的财政支出科目对农村反贫困效应的影响差异,并对计量结果进行分析。第六章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得到本文研究的结论,结果显示无论是生产性还是消费性的财政支出规模对农村的反贫困效应都比较显著,而不同的财政支出科目之间的反贫困效应却存在明显的差别,这对于改进农村财政支出结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在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的农村扶贫开发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以使农村财政支出更好的发挥减贫作用和早日实现脱贫攻坚总体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