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沈鸿英(1870—1938),北洋时期桂系军阀。出生于广东恩平客家人家庭,后因土客大械斗随母迁居广西雒容县雒容镇木良村。他为人机警,颇工心计,辛亥革命期间受到同乡客家人刘古香提携而走上革命道路。护国战争中受到陆荣廷重用。之后在桂系称霸两广期间,沈成为“陆荣廷时代”的得力干将,飞黄腾达,扶摇直上。在粤省相继出任钦廉镇守使、讨龙第一总司令、琼崖镇守使等重要官职,进而一步步进入权力中心。而沈鸿英在粤期间与孙中山的合作与冲突则是本文关注的重点。1922年12月25日沈鸿英参与“白马会盟”,这是一场由滇桂军将领们召开的商量讨伐陈炯明叛变的军事会议,沈鸿英接受孙中山的任命,为打败陈炯明奠定了基础。沈鸿英欲做“广东王”,1923年1月20日发动了江防会议事变,但以失败告终,沈又向孙中山求和。从1923年2月开始,围绕广东督理问题,沈鸿英周旋在北京政府与孙中山之间。直到1925年被新桂系全部肃清,沈氏逃到香港,度过余生。沈鸿英与孙中山在粤省期间,时分时合,反复无常,致使孙中山的革命事业遭受挫折。作为当时广州的主导力量,桂系参与了成立军务院、改组护法军政府等这些具有区域乃至全国影响力的政治角力。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从搜集、整理当时的报刊、档案、函电、回忆录、文集等史料着手,用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沈鸿英其人历史面貌,探讨民国初期变动不居的广东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