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茄(Solanum melingena)与海南茄(Solanum hainanense)杂交后代相关性状杂种优势和遗传分析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man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茄子野生资源中有丰富的抗病基因,远缘杂交可将野生资源中的有利性状导入到栽培种中,其已成为茄子品种改良与种质创新的重要手段之一。诸多性状是由主基因和多基因控制,但是现今通过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茄子品质及产量性状研究的报道较少,本试验以两个栽培茄品种(黑龙长茄和圆茄增丰二号)与野生资源海南茄构建两个组合,每个组合包括P1、P2、F1、B1、B2和F2六世代群体,研究F1代及分离世代相关性状的杂种优势,并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研究茄子品质及农艺性状的遗传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组合Ⅰ、Ⅱ中,F1代株高、最大叶片长与宽、植株开展度和单株结果数超亲优势明显。单株产量、组合Ⅰ中果实横径和组合Ⅱ中果实纵径都低于中亲值,偏向低亲亲本。其他农艺指标基本上都表现出一定的超中优势,但都没有出现超亲优势。组合Ⅰ、Ⅱ中F1代三个品质性状(蛋白质、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都是偏向低亲亲本。   2、分离群体F2和B1群体植株性状(株高、最大叶片长与宽、植株开展度)高于中亲值和F1代,B2群体基本上低于中亲值和F1代或者在中亲值附近。组合Ⅰ、Ⅱ中B2群体单株产量不同,组合Ⅰ中B2群体低于中亲值和F1代,组合Ⅱ中的B2群体高于中亲值和F1代。单果重除组合Ⅰ B1群体明显高于中亲值和F1代外,其他群体的单果重都低于中亲值和F1代或者在中亲值和F1代附近。组合Ⅰ、Ⅱ中分离世代中某些品质指标出现正向超中优势。与F1比较,F2和B1群体都有提高,但B2群体明显降低,偏向回交亲本。   3、通过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蛋白质含量两个组合中一致,都为B-1模型,即2对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单株产量和种子千粒重为D-1模型,即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可溶性糖含量在两个组合中不同,组合Ⅰ中为E-3模型,即2对等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组合Ⅱ中为D-1。蔗糖含量两个组合也不同,组合Ⅰ为E-3模型,组合Ⅱ为D-1模型。海南茄叶片及茎杆带刺性状为一对显性基因控制。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