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临港产业与腹地产业演进共生的动力结构研究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guofengd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今中外、世界各地的发展历程表明,沿海地区的发展是一定区域综合实力增长的“发动机”,河北省作为环渤海区域的沿海大省,拥有十分狭长的海岸线资源,其内环京津、外接中西部地区的地理区位为其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提供了先天的优良条件。自河北沿海地区开发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以来,其沿海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尤其三大主要沿海港口后来居上,就吞吐总量而言,逐渐赶超一些老牌港口,河北省离“建设沿海社会经济发展强省”的目标越来越近。但一个地区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是该区域的产业发展状况,沿海地区的发展则取决于其临港产业与腹地产业的演进共生。固然河北省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近两年投入巨大,也获得了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但无论是河北省的临港产业,还是腹地产业,二者的发展均十分缓慢,共生但不共荣,相互间缺乏互动,这不利于河北省经济发展模式发生质的改变,也将使河北沿海地区的发展偏离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最终阻碍建设沿海经济强省目标的实现。故河北省沿海地区发展需要理论上的说明和指导。首先,本文以港口腹地相关理论、产业联动理论为基础,从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的思维出发,运用系统研究法、层次分析法和定性分析等方法,从我国经济实践经验中提炼出临港产业与腹地产业演进共生动力结构的基本理论。本文研究认为,临港产业与腹地产业演进共生的动力结构并非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多层面、多因素的复合体,各动力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彼此互相影响。本文从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三个层面构建了临港产业与腹地产业演进共生的动力结构模型,其中宏观层面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外在的经济大环境,具体包括经济发展、宏观调控、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经济全球化;而三次产业各自的发展,产业间的内在关联以及产业转移的内在机制为港腹产业演进共生提供了中观动力,该层面的动力是港腹产业演进共生的核心动力;微观活动中的主体包括地方政府、企业以及个体,它们的行为则构成动力结构中的微观动力。在分别阐述了各个层面的动力对港腹产业演进共生的作用机理之后,用定量分析来实证说明该动力的作用程度。其次,运用上一部分构建的港腹产业演进共生动力结构的基本理论,对河北省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探讨。通过对河北省港口、腹地及产业情况的综合梳理,总体判断河北省港腹产业演进共生仍介于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之间,这与河北省作为沿海大省所具有的经济发展潜力是极不相符的,这一切需要从河北省临港腹产业演进共生的动力结构中寻找答案。本文分别对其动力结构中各个层面的动力进行了分析,发现各层面动力皆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主要是中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的动力存在较大问题,可概括为:京津冀地区一体化进程受阻,未能协调发展、临港产业与腹地产业发展缓慢,产业关联弱以及港口建设规划不合理,地方政府各行其道这个三个方面。最后,针对河北省港腹产业演进共生动力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分别对各个层面的动力提出优化建议,归结来说有三点:完善宏观动力、提升中观动力、改进微观动力。根据河北省港腹产业演进共生所处的阶段,本文认为在这一“过渡”时期,地方政府行为动力是主导者,不仅直接发挥作用,同时还通过影响其他动力间接产生作用,河北省港腹产业演进共生动力结构的优化都离不开它。
其他文献
为了营造公平的税收环境,我国于2012年1月1日开始实施“营改增”试点政策,于2016年5月1日扩围到全行业。至此,营业税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营改增”成为分税制以来最具历史意义的税
邮政作为路邮航电交通四政之一,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是人们从事生产和相互交往的重要方式,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当今邮政的
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提供援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然而关于援助效果的争议也从未间断。2002年以前,援助效果通常指的是援助与经济增长或是援助与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