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片式微孔曝气生物反应器内流动与传质的研究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hza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膜片式微孔曝气生物反应器具有结构简单、操作维修容易、容易控制液相、气相停留时间长、返混低于普通机械搅拌反应器、传质系数高、混合性能好、流动剪切应力低以及节能等特点,因而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是生物反应器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膜片式气体分布器是膜片式微孔曝气生物反应器的关键部件,它的优劣直接影响反应器内气液流动与传质性能,但目前相关的研究报道还比较少,特别是气体分布器微孔特征参数对反应器内流场、气含率、湍动能和曝气阻力等的影响。由于反应器内气液两相流动的复杂性,目前实验或者理论分析只能得到部分区域的流场情况,还不能得到整个反应器内气液两相流场的分布。为了更微观更本质地了解膜片式微孔曝气生物反应器内流体流动和传质,探索反应器的设计和放大的理论依据,本文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如下:1、优化设计了膜片式微孔气体分布器。实验研究了微孔孔型、大小、数目对曝气阻力的影响,并根据实验数据的回归分析得出膜片式气体分布器曝气阻力的实验关联式。2、在高1.0m、直径0.3m、罐压0.1MP的膜片式微孔曝气生物反应器中,实验研究曝气通量、粘度、表面张力、操作压力、静液高度等对气含率的影响,并根据实验数据的回归分析得出微孔曝气反应器内气含率的实验关联式。3、设计并建造了70L膜片式微孔曝气生物反应器实验装置,采用粒子成像测速技术(Particle Image Velocity,PIV)和溶氧电极系统对反应器内液相流动速度及溶氧浓度进行实验测定。4、在对膜片式微孔曝气生物反应器内部流动分析基础上,从气液两相双流体κ-ε湍流模型出发,考虑了膜片式微孔曝气生物反应器中气泡的聚并破碎、气液两相间相互作用和滑移,建立了描述反应器内部复杂流动和相间传质的CFD数学模型,并应用经典的双膜理论模型描述气液两相间的氧传递过程。5、运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6.2对模型进行求解,通过求解得到了包括气液两相速度场、湍动能分布、局部气含率分布、气泡聚并破碎后的直径分布及混合物密度分布等信息。6、数值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CFD数值模拟的结果与实验结果在数值上有一定的偏差,但两者总的变化趋势一致。
其他文献
<正>各种遗传病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困扰。基因治疗从概念提出到临床应用,遗传病的基因治疗一直是研究重点。慢病毒和腺相关病毒在遗传病的基因治疗上获得一定效果,但对更多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反复要求党员干部必须严守"党的纪律"和"党的规矩",并多次强调"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事关党的路线、立场和事业兴衰的关键
有机污染物定量结构-活性相关(QSAR)对于有机化合物的生态风险性评价、污染控制和预防等具有重要意义。定量结构-性质/活性相关(QSPR/QSAR)研究应用各种统计学方法和理论计算
<正>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属(Brucella)细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人兽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近些年,辽宁省布病疫情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居中国前列,对
根据GeneBank上发表的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Listeriamonocytogenes,LM)的内化素B(intemalinB,inlB)和肌动蛋白A(actinA,actA)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对5株不同来源的健康绵羊单核细胞增
为了深入认识活性高分子的洗油作用,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探讨了活性高分子与原油的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活性高分子具有自组装功能,空间网状结构是逐渐形成的,将“油滴”包裹住
禽流行性感冒(av ian in fluenza,A I,简称禽流感)是由A型禽流感病毒(av ian in fluenza v irus,A IV)引起的禽类烈性传染病。作为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 IE)定为A类的传染病,
本文以实际工程为例,考虑楼板变形对结构动力、静力计算的影响。阐述了结构的模型化问题及动力分析的基本方法,对弹性楼板和刚性楼板两种计算模型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和比较,
<正>据英国有关部门对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统计,目前全球已拥有汽车5亿多辆,平均每10人拥有1辆.其中美国汽车最多,达1.7亿辆,平均每3人拥有2辆;其次是日本,拥有5500多万
期刊
从用电、输电、发电三个方面介绍了当代电力系统谐波现象,并简要阐述了电力谐波的危害及电力谐波抑制技术。同时指出,制定新的电能质量标准,主动发展新型电力谐波过滤技术,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