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腹柄天牛综合防治的研究——生物学、生态学研究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2316456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主要对红腹柄天牛的生物学特性和为害特点及幼虫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系统的观察研究,掌握其发生发展规律;同时采用不同的防治措施,筛选合理有效的防治方法,对害虫进行综合防治;初步研究了树皮特征及总糖、可溶性糖含量与其危害的关系。 1.红腹柄天牛生物学特性。红腹柄天牛在福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2年发生1代,当年以幼虫、次年以成虫在被害木虫道内越冬。卵呈长圆形,长径约4.80mm,雌成虫产卵的始盛期在5月上旬至中旬,盛期为5月下旬到6月上旬,6月中旬是产卵末期。卵期7~17d。幼虫共8龄,历期约481d。雄蛹体长32~36mm,雌蛹体长41~52mm。触角、翅、足不贴附蛹体,腹节能活动。成虫出孔后即可交配,交配为重叠式,雌虫在下雄虫在上,交配时雌虫静伏不动或作缓慢爬行,遇惊时则迅速分开躲避,持续时间5~10min,交尾时间长的可达30min,相隔8min后可进行二次交尾,雌雄成虫具多次交尾习性。 2.红腹柄天牛的空间格局和垂直分布.红腹柄天牛幼虫种群空间格局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且基本成分的分布格局为聚集型。红腹柄天牛幼虫在树干上垂直分布研究表明,在树高0~3m区间带虫量最大,其次是中段(3~7m),红腹柄天牛在寄主树上分布危害和虫口密度的关系分析表明,其危害高度与虫口密度关系显著。   3.红腹柄天牛的综合防治。人工繁育管氏肿腿蜂的适宜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为60%~80%。利用管氏肿腿蜂带白僵菌防治红腹柄天牛幼虫的室内试验表明,红腹柄天牛幼虫可以被白僵菌感染。室内防治试验表明,毒签塞孔法比注射法效果好,而混合杀虫剂又比单一试剂效率高。   4.红腹柄天牛与寄主树种关系的初步研究4种寄主树种与红腹柄天牛危害关系的研究,除了树皮粗糙程度与成虫产卵有关系外,其含水率、基本容积重、可溶性糖的含量、总糖的含量,与红腹柄天牛的危害均没有关系。   
其他文献
通过对微型小区坡面进行保水剂和牧草措施治理,探讨其对坡面水土流失及土壤可蚀性因子K的影响,确定在保水剂作用下,影响土壤可蚀性因子K的指标,建立影响指标与水土流失量的相
本文根据RS(遥感)、GIS(地理信息系统)和GPS(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形成的3S技术体系,以ETM卫片为数据源,结合基础资料,利用GIS手段提取了水土流失各影响因子,对深圳市宝安区水
本文以微型月季品种‘小女孩’为试验材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腋芽再生途径进行优化,并着重研究通过愈伤组织诱导形成再生芽的途径,从而建立起微型月季的离体再生体系,同时利用
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是我国三北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自1991年开始,在最早进行沙地引种的辽西北—章古台出现林木衰弱死亡现象。后来,灾害蔓延到辽宁所有引
土壤种子库时期是植物生活史的一个阶段,它的存在为植物群落演替、群落遭受干扰和破坏后的恢复提供繁殖体.土壤种子库研究对于种群生态对策、物种进化、植被恢复等方面问题的
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和秦岭冷杉(Abies chensiensis)分别是我国特有的松科植物以及珍贵的一级和二级保护植物,由于其种群自然更新能力日趋低下,处于严重的濒危及渐危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