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是典型的声调语言。上声研究一直是普通话声调研究的主要课题,很多学者对上声的语音特点进行过研究。由于声调的学习难度较大,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普通话的上声时经常会出现错误。因此,本论文将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以语音实验为主要研究手段,以单音节字、双音节词语和三音节词语中上声的语音特点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汉语母语者和留学生在读上声时出现的特点,试图为对外汉语教学实践提供有针对性的措施。发音实验显示,汉语母语者在发上声单音节字的时候常见的问题是口型不到位,音高曲线图显示低音降得不到位,后部有拖音。上声词语的连读基本按照“两上连读,前上变阳平”规律进行,但汉语母语者在发两个上声构成的双音节词语时,第一个上声发音正确率比第二个上声低,发音常见缺陷是读成上声本调值[214],或读成去声[51]。汉语母语者在发上声的三音节词语时受词语性质及其意义的影响。当上声的单双格三音节词语是复合词时,表达的是引申义,重读位置应该是最左边的音节,即第一个字,变调规律是第一个上声变阳平;当上声三音节词语是短语时,音节的重读应该落在第二个字上面,表达的是其字面意义,变调规律是第二个上声变成阳平。乌克兰留学生在发上声单音节字的时候曲线图曲线形态是先下降然后平缓上升,不是标准的[214]曲折调,原因是发音者对上声的掌握不准,有拖音。在两个上声构成的双音节词语连读时基本按照“214+214”原调值来读,第一个上声的发音难度大;后一个上声基本保持[214]的本调值不变,但与本调值有细微差别。由于留学生不明白汉语语言自身的内部结构与语法关系,在三个上声构成的三音节词语连读时,基本是按照上声单音节字的基本调值[214]来读的,未能体现出语音的连读变调。在对乌克兰留学生发音实验的基础上,论文对留学生进行了上声的标调实验,分析留学生对普通话的声调特别是上声的掌握情况。单音节字标调的实验数据显示,留学生对阴平和去声掌握较好,其次是阳平,最后是上声。上声的双音节词语和三音节词语的标调都是留学生学习的难点,掌握情况比上声单音节字差,对上声的双音节词语的掌握难点在第一个上声,多是按照上声本调值[214]标调。关于上声的三音节词语标调,留学生多是根据上声单音节字的基本调值[214]来判断的,易与阳平、去声相混淆。结合实验数据,论文还讨论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上声教学的相关问题。考察《汉语教程》中普通话上声部分的编写设计,提出关于普通话上声相关内容的教材编写意见。针对教学和学习中常出现的问题,论文还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与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