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研究穴位注射“颈三针”结合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疗效,探讨“颈三针”穴注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可能机制:比较“颈三针”穴位注射结合针刺与普通针刺对CSA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本课题收取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期间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科门诊及住院部的符合诊断标准的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并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随机分配到穴注结合针刺组(即治疗组)和普通针刺组(即对照组)中,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选用百会、头维(双)、风池(双)、太阳(双)、悬钟(双)。治疗组加用“颈三针”穴位注射。治疗前后采用ESCV量表和CASCS量表,即《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和《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项目和评分标准》得分进行评估;并采用1994年《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疗效评定。各主要指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在一般资料统计分析上,两组患者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上均具有可比性。(P>0.05)2、临床疗效分析上,经过总共3个疗程的治疗,治疗组临床治愈10例,显效14例,好转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临床治愈3例,显效8例,好转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67%。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前后通过对ESCV总分及ESCV各项症状指标(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能力、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的观察,两组组内比较提示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有效;通过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穴位注射结合针刺组在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方面,效果优于普通针刺组。4、在颈椎病临床评价总分(CASCS)方面,对照组与治疗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治疗均有效;而两组治疗后组间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穴位注射结合针刺组疗效优于普通针刺组。结论:“颈三针”穴位注射结合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常规普通针刺,此治疗方法具有治愈率高、疗效显著的优点,而且操作方便,治疗时间短,作用持续时间长,切合临床实际,适于针灸临床广泛应用及推广,但因为各种因素,未能对其远期疗效进行深层次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