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锚杆(索)具有结构简单、易于施工、适用范围广等优点,在巷道、基坑、边坡等领域大量应用,但也有着污染地下空间、一次性使用等缺点,因此国内外研发了可回收锚杆(索)技术,可回收锚杆(索)在国内发展已有十余年的时间,种类较多但实际工程应用较少,多数用于科研试验,主要原因在于施工工艺较复杂、相关支护理论缺乏及成本较高。本文从试验、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三个方面对可回收锚杆(索)的工作性能、加固机理和适用性能进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锚杆(索)具有结构简单、易于施工、适用范围广等优点,在巷道、基坑、边坡等领域大量应用,但也有着污染地下空间、一次性使用等缺点,因此国内外研发了可回收锚杆(索)技术,可回收锚杆(索)在国内发展已有十余年的时间,种类较多但实际工程应用较少,多数用于科研试验,主要原因在于施工工艺较复杂、相关支护理论缺乏及成本较高。本文从试验、理论研究和数值模拟三个方面对可回收锚杆(索)的工作性能、加固机理和适用性能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如下:(1)通过锚杆(索)基本试验和回收试验验证了二代可回收锚杆和锚索在西北地区黄土层的承载力、工作性能和回收效率,由于杆体全长可自由变形,可回收锚索对土钉墙位移、周边施工扰动的敏感性更低,预应力损失小于普通锚索,在大部分没有预应力补张拉的实际施工中优势明显。通过回收试验可回收锚杆和锚索的回收效率能够达到设计要求,另外为保证可靠回收,应在注浆质量、回收工艺及杆体外露端保护等方面严格按照规范和操作工艺进行;(2)采用弹性接触问题、库伦准则及土力学等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推导了压力型锚杆(索)锚固段应力应变分布规律,通过准确性对比验证了其合理性,分析了不同岩土体参数对应力分布规律的影响和径向应力影响范围,并基于应力弹性解和圆筒扩张理论塑性解推导了应力分布塑性解,其中当土体受到的径向应力超过土体极限围压时,界面剪应力达到最大值,此时应采用塑性解,反之应采用弹性解;(3)采用数值模拟的方式对7个可回收锚索替换工况进行计算并与普通锚索工况对比挡墙位移和锚索轴力,试验工况的挡墙位移偏大但满足规范要求。单排替换工况下将第二排替换为可回收锚索的挡墙位移最接近对比工况,双排替换工况下将第一排、第二排替换为可回收锚索的挡墙位移最接近对比工况,由于可回收锚索杆体全长可自由变形的特点其轴力增量明显小于同等位移条件下的普通锚索,同时可回收锚索支护的边坡在基坑回填和锚索回收时位移发展明显,需严格控制回填质量。
其他文献
定风量空调系统(Constant Air Volum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CAVACS)和变风量空调系统(Variable Air Volum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VAVACS)是中央空调系统中全空气调节方式的两种主要应用型式。在大型公共建筑中,由于空调设备的初始投资相对较少、运行管理简单、易于维护、送风参数稳定等优点,CAVACS的应用
近年来,装配式建筑凭借建筑部品工厂预制、工地现场装配的高质量、低污染工业化生产模式正迎来发展的利好阶段。装配式建筑的施工方式能够消除大量传统现浇施工方式产生的安全隐患,但是其工业化的施工流程、复杂的施工技术,加之装配化施工整体水平不高,导致新的施工安全风险产生,尤其吊装阶段塔机作业大幅增加,不论起吊还是安装过程,都有多因素同时作用于施工系统,风险耦合特征明显。因此,对装配式吊装施工系统的风险进行耦
冻土地基在长期动荷载的往复作用下容易产生较大的蠕变变形甚至造成结构的破坏。因此,冻土地基之上的寒区构筑物容易产生不均匀沉降、裂缝等病害,不仅对工程建筑的长期稳定运营造成威胁,同时对后期的工程维护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高温冻土则是造成地基发生变形的主要原因之一。高温冻土是指温度处于-1.5℃~0℃的冻土,因为处于相变区间,所以高温冻土内部有大量的未冻水。在动荷载长期作用下会产生较大孔隙水
中国当下现存最早木结构建筑实例为中唐代时期,且数量极少,这对于建筑史的完型研究挑战巨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研究资料的匮乏,不仅在建筑体系的整体研究上,甚至是在某种建筑类型上不得全貌。以廊庑的研究为例,可以发现这类型的建筑史研究是有所缺失的,建筑史中有关廊庑的研究内容多集中于表达某个特定时期,建筑形象单一,未能有连续的建筑信息呈现,且在既有的历史研究中,还尚未对廊庑这种建筑类型进行分期,
薄钢板剪力墙结构是一种适用于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的抗侧力结构体系,它具有承载力高、刚度大及抗震性能好等特点,但在以往研究中发现薄钢板剪力墙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首先,薄钢板剪力墙主要依靠内嵌钢板拉力带的屈服来耗散地震能量,真正发挥塑性变形耗能的是内嵌钢板对角拉力带和中央区域,内嵌钢板剩余的面积并未充分发挥作用,造成了材料的浪费。其次,薄钢板拉力带在大震作用下主对角线拉力带的形成类似于斜撑的作用,但拉力带
我国是一个多山川、多河流的国家,尤其是在兰州,陆地面积已经远远不足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所以出现了很多削山造地的情况,随之而来的就是多级高填方边坡的修建。因此,为了防止造成滑坡灾害,对边坡的防治则是重中之重。本文以兰州市某多级高填方边坡工程为依托进行研究,该边坡是由削山造地产生的高填方多级边坡,尽管已经对该边坡进行了支护加固处理,但是由于该边坡对坡底的居民以及建筑造成威胁影响,因此对该边坡的监测具
近年来,国家开始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更应当受到保护。中国传统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一种载体,值得更加深入的研究。武威地区的海藏寺历史悠久,承载着武威地区的传统文化,更体现出地方性做法的营造技艺。本文是针对武威海藏寺建筑群的个案研究,涉及部分河西工艺体系以及明清官式做法。论文主要以测绘数据为基础,参考历史文献、碑记,通过文献研究法、数据比较分析法
在地震作用下,梁柱节点需要承受较大的剪力,是结构中容易受到损伤而发生较早破坏的部位。在隔震结构中一般将框架底柱以下至隔震支座以上的部分称为上支墩,由于隔震支座安装的要求,上支墩的截面面积通常比框架柱要大,当隔震上支墩的高度较低时,其近似等同于变截面的梁柱节点,因此,在隔震结构中隔震上支墩与框架底柱连接的节点就多为变截面节点。现阶段,我国实际工程设计中通常按照偏心受压构件来考虑,但隔震上支墩截面尺寸
张弦结构体系因其自身优势,广泛应用于各类大型公共建筑、农业灌溉、建筑装修、结构加固等领域。因为预应力的引入,结构在承受外荷载之前即发生较大的几何非线性变形,导致结构整体性能发生较大的变化,在选形设计时难以进行整体优化。结构整体方案初步选定后,索撑节点作为结构细部设计中的重点,需要对其性能进行分析,并根据具体工程选择适宜的节点类型。索撑节点的作用是将拉索荷载有效传递给撑杆,但在结构张拉过程中节点处不
边坡的稳定性研究是岩土工程界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边坡自身所处的大地环境、地质构造、岩土体性质、地震力和地下水等多方面因素都与边坡的稳定性有关。我国西部大部分地区处于强震区,地震活动强度大、频度高,有些山区还有大量的降雨或地下水存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不可避免地存在大量与地震力、地下水作用有关的边坡工程问题。因此,研究地下水渗流和地震作用下边坡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