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复杂地形环境下声传播规律及其空间相关特性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c8947841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海中广泛存在海底斜坡、海底山、海底起伏和海沟等复杂地形,海底变化地形与海水声速结构的联合作用会对声传播产生重要影响。与深海平坦海底相比,深海复杂海底地形环境下的声传播规律及其声场空间相关特性更加复杂。随着我国水声“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发展战略,认识掌握深海复杂地形环境下声场特性,评估分析声纳阵列在深海复杂海底地形环境下的探测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14年在中国南海深海平坦海底和存在深海海底斜坡及凸起山丘的复杂地形环境下的声传播实验数据和同步海洋环境资料,对比分析研究了深海平坦/不平海底环境下的声传播规律及其声场空间相关特性,并对复杂海底地形变化引起的差异现象进行了理论解释。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深海复杂海底地形变化引起的声传播规律差异  基于2014年深海声传播实验声学数据和同步海洋环境数据,实验发现海底地形变化会引起声传播损失异常。在第一影区内,海底存在高约1/10海深的小山丘会对第一次与海底作用而入射的声波有反射遮挡作用,导致在其反射区特定传播距离上形成遮挡影区,比平坦海底环境下相同影区位置处的传播损失增大约8dB,影响深度可达海面以下1500m。特定距离下的深海海底斜坡对入射的声波有反射增强作用,可使得斜坡上方靠近海表面深度处形成一个声增强区,其声传播损失减小约5dB。在第一会聚区内,海底斜坡对声波的反射阻挡作用使得从海面反射及水体向下折射的小掠射角声波所形成的会聚区结构消失,只保留从水体向上折射的会聚结构。并利用抛物方程理论分析了不平坦海底引起异常声传播损失的机理。  2.深海复杂海底地形对声场水平纵向相关性的影响  对比分析了海底地形变化引起的声传播差异区域和平坦海底环境下相同区域的声场纵向相关,在海底小山丘反射遮挡的一次海底反射区、海底斜坡反射增强的第一影区和海底斜坡反射阻挡的第一会聚区观测到不同于平坦海底的相关振荡结构。利用射线声学理论解释了以上规律的物理机理。同时给出了平坦海底一次海底反射区水平纵向相关系数周期振荡结构的射线声学理论近似公式,与实验观测结果吻合。  3.深海声场垂直相关特性  利用南海深水大跨度潜标接收的拖曳声源在不同距离发射的声信号,开展了深海平坦海底环境中分别位于直达区、影区和会聚区的大深度声场垂直相关特性的实验研究,实验观测到不同的垂直相关结构。并从射线理论和多途到达深度结构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和机理解释。结果表明:在直达区和会聚区的高声强区深度内,接收声信号到达结构或多途干涉简单,其相关性较高,随间隔增大下降缓慢;而在声影区内,声场多途干涉路径复杂,其相关性则明显降低。同时,理论和实验分析了深海平坦/不平海底环境下的大深度声场垂直相关性差异,并利用射线声学理论对复杂海底地形如何引起垂直相关性变化进行了物理解释:由于受海底地形变化的影响,海底反射声线传播路径发生改变,接收声信号主脉冲相对到达多途结构变得简单则垂直相关性增强,反之则垂直相关性下降。
其他文献
论文的前两章为综述部分,分别对混沌和哈密顿系统的一些基本特征和常用的分析方法进行了介绍.在第三章中我们首先对测度同步的概念及特征加以介绍和分析,然后利用出现测度同
该论文所作的工作主要有四部分:第一部分详尽地叙述了光全息术的发展历史,介绍了全息图的记录与再现的物理过程并进行了几何分析,用简单的数学公式表示全息图的形成过程.第二
本研究报告包含了作者在站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由前三章构成,后三章组成本报告的第二部分.第一章作者对当前Bose-Einstein凝聚现象的研究,给
高相干性是第三代光源和自由电子激光的一个重要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科研领域中,包括相干衍射成像、X射线干涉光刻、X射线光子关联谱以及X射线全息成像等。同步辐射在基础和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是量子统计的结果,与超流现象密切相关。稀薄碱金属原子气体的BEC的实验实现使得此类现象的研究摆脱了理论与实验结果不能精确比较的局面。作为超流体
该文介绍了生物组织的非线性光学二次谐波层析成像技术,它是一种新的对生物组织的结构进行非侵入性探测的方法.根据耦合波方程,结合生物组织的高散射性,对生物组织二次谐波进
该文系统地研究了混合气体(Cl/Xe)介质阻挡放电(DBD)中气体、电源特性及电极结构和冷却方式等因素对放电特征、准分子XeCl主辐射(308nm)强度及相对转换效率的影响.气体Cl/Xe
该文介绍了一种新方法,即大焦深成像新技术,该技术通过在光学系统光路中加入一个特殊设计的非球面掩膜板,对非相干波前进行编码使光学系统的MTF在一定的范围内对离焦变化不敏
对超冷原子气体凝聚的研究是近年来凝聚态物理和原子物理的热点之一。Feshbach共振技术可以很容易地把原子之间的弱作用变为强作用,这使得人们可以在量子费米气体的BCS-BEC过
自旋相关的量子输运是自旋电子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自旋电子学的兴起和发展,回顾了自旋电子在介观尺寸下的一些典型的输运特性,对隧穿磁电阻效应、Rashba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