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动物对植物种子的捕食与传播是协同进化关系研究的基础,一些植物与动物经过长期相互作用,进化出了稳定的互惠关系。因此研究植物尤其是大种子植物的捕食和传播过程,有助于明确生态系统中的互惠网络,加深对生态系统协同进化过程的理解。在2016年至2018年间,利用红外相机、样线调查、笼捕等方法,对藏东南地区华山松林动物多样性、华山松种子捕食者特征进行调查,进而通过种子放置实验分析华山松种子命运,得到以下结果:(1)藏东南地区华山松林内共监测到48种鸟兽物种,其中鸟类33种,隶属于6目12科;兽类15种,隶属于6目11科。鸟兽物种的香农-威纳指数为2.58,其中鸟类的物种多样性高于兽类。灰腹噪鹤(Garrulax henrici)和黄嘴山鸦(Pyrrhocoraxgraculus)是鸟类中的优势物种,喜马拉雅鼠兔(Ochotonahimalayana)和藏猕猴(Macacamulatta westita)则是华山松林下兽类中的优势物种。(2)监测到4种华山松种子主要捕食者,按捕食者出现频次由多至少排列,按顺序依次为:大耳姬鼠(Apodemus latronum)、藏猕猴、星鸦(Nucifraga caryocatactes)、和橙腹长吻松鼠(Dremomyslokriah)。星鸦在树冠捕食华山松种子,且有分散贮藏行为;其余兽类为华山松种子的地面捕食者。两者的捕食模式分别为释放前捕食和释放后捕食。星鸦、藏猕猴和松鼠主要在昼间捕食种子;大耳姬鼠则主要在夜间捕食种子。啮齿类等地面捕食者的拜访频次和种子雨密度的波动趋势无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地面活动的种子捕食者对华山松种子的依赖性较弱,并未形成特定的互惠共生关系。(3)放置的带标签种子仅有5%的原地剩余,大部分种子被取食,其中原地取食种子占10.33%,搬运后取食种子占61.06%。还有一部分种子搬运后被丢弃。鼠类对搬运后取食的生境具有选择性,相比于空地,其更偏好选择倒木和洞穴内取食。发现2个洞穴内有完好的标签种子,均只有1粒,说明地面活动的鼠类是主要的种子消耗者,其分散贮藏种子数量极少,对华山松传播作用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