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剧烈的经济波动会阻碍经济发展甚至引起经济倒退,因此如何熨平经济波动,减少经济波动带来的损失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建国以来,我国高速的经济发展伴随着起伏不断的波动,其中又以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前尤为剧烈,表现出波动周期短、幅度大、频率高的特点;改革开放后,我国又经历了九次经济波动,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经济波动趋于平稳,表现出周期长、波动小的特征。长期以来,如何克服经济波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成为经济调节的重心,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与经济波动的相互关系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货币政策是否能够有效熨平经济波动、合理的货币结构能否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经济波动和政策有效性又是否存在重大差别,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研究支持和政策建议,以便更好地运用货币供给量来熨平经济周期性波动。本文利用1953-2012年间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及经济增长数据,从总量和结构的视角对货币供应量变动与经济波动关系进行了研究,并以1978年改革开放为界,分阶段考察二者关系的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具体内容包括:首先,对货币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为后文提供理论依据;随后,本文在Feder (1982)、 Greenwood and Jovanvic (1990)总生产函数基础上,推导出货币与经济波动的实证模型,并采用VAR模型、协整分析、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分析、脉冲响应分析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探究货币供应量对经济周期的影响程度及不同阶段二者关系。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货币供应量波动是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货币供给变动表现为领先于经济变动。货币供应量的波动同经济周期波动具有协动性,在改革开放前滞后于经济波动,而在改革开放后,领先于经济波动。2、货币结构变动对经济波动存在影响,但冲击效果较弱。货币流动率变动趋势具有顺经济周期的特征,它的变动在短期内是经济波动的原因之-,且会给经济增长带来较弱正向冲击效应。3、不同层次的货币对经济波动影响方向和力度存在差异。面对同样大小的冲击,M2给经济波动带来的效应要大于M1;在产出增长率方差分解中,M2增长率的贡献也是要大于M1增长率的贡献。4、改革开放前后,货币供应量波动对经济波动影响存在巨大差异。改革开前,M1增长率给经济波动带来负向的波动,异于经济体制改革后;而对经济波动的最大贡献的因素,由改革前的M2变为改革后的投资,经济增长拉动因素趋于理性化。针对本文理论与实证分析,给出以下政策建议:1、加强对总量控制,确定最优货币供应量;2.适当优化货币结构,注重总量控制与结构调整协调发展;3、深化市场体制改革和财政金融体制、制度建设,创造良好货币政策执行环境;4、增强监督管理,完善货币供应量指标体系;5、健全经济波动预警机制,增加经济波动反馈时效性。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在于:1、从理论研究现状来看,现有的研究更多集中于考察货币总量对经济波动的冲击作用及熨平效应,很少涉及考察货币结构的合理性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而从实际来看,央行在进行货币政策调控时,更注重于总量调节,往往忽视了对结构的把握,这与现实的需求是不一致的。因此,本文从货币结构角度考察货币结构的变动与经济波动的关系,并研究合理的货币结构能否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2、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金融体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手段都发生了剧烈变化,货币政策真正成为宏观调控工具,其对经济的影响在前后两阶段也形成了巨大的差异。本文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点,分阶段考察货币供应量变化与经济波动关系的变化,以及促使这种变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