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旁观到认同:——从《台北人》《孽子》看白先勇与台北的关系

来源 :河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l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对白先勇《台北人》和《孽子》这两部小说的一个比较阅读,重点是两小说对“台北”的不同叙述,即对台北城与人的叙述,论述企图呈现出白先勇对台北逐渐认同的过程。 绪论简要介绍四十多年来海内外学界对《台北人》和《孽子》的评述历程,以及目前白先勇研究的热点,从而确定本文的研究重点。 正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用叙述学观点切入《台北人》中的七篇小说,从它们类似的叙述模式入手,揭示作家对“先父母一代”在台北晦暗生存的叙述策略:(一)时间选择上,“冬”日象征的尽头和完结,是白先勇当时文化悲观心态的美学表现;(二)场景选择上,厅室宅园的封闭性私人性,是白先勇在主流威权统摄下,对幽暗委曲的敏感捕捉;(三)空间设置上,小说中“台北”相对于“大陆”的复本性质,使台北城没有得到正面叙述。总之,小说是“先父母一代”在“大陆”幻影中的自诉,几乎没有下一代旁观者的回应,“台北人”的题名与小说的这种主题内涵构成了反讽。 第二部分,分析《孽子》对“台北”城与人的多重书写,(一)从“台北人”子一代的同性情欲入手,立足1970年,来展示台北二十多年来丰富多样的地景风物:包括城市地理空间,日常生活细节和自然节侯,这些因素都为表现孽子们的家庭命运提供了语境。小说对台北城的细微描摹,与《台北人》对台北城的漠视形成对比,体现出了白作家对台北城的认同。(二)借助子一代的旁观,小说呈现出,老一辈“台北人”依然执著于往昔和执拗地抗衡着台北当下。同性情欲的介入,使父子两代人产生了激烈的冲突,更为复杂的是,冲突中还潜藏着内在趋同。小说经过对父子关系的反复叙述和设置傅老爷子这个形象,最终呈现了两代人互相救赎后的和解。对父子关系的反复书写,使白先勇最终完成了他对台北的认同。 最后为结语。经过上述分析,提出用浪漫主义文论观照白先勇现代主义小说作品的可能性,指出作家的浪漫情怀是他能够在二十多年的创作中,从旁观台北到认同台北,并最终写出“台北人的精神”的真正原因。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探讨现代汉语不同语体类型的语篇话题。文章对语篇话题做了界定;分析了汉语语篇的结构特点;考察了名词性话题成分的不同句法表现和回指方式,并对其差异的产生做出解释;文
本文将莫言作品中家族人种退化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莫言作品中家族人种退化的文本表现分析以及对退化的原因和文学传统的追溯,探索正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对人性的戕害,以及莫言
该文运用元音格局研究理念、语音实验的方法研究九大方言区40个方言点的元音格局(一级元音),考察其元音的定位系统、内部变体及整体的层级关系。具体内容包括各方言点一级元音
在无名氏的小说创作中,诗化与哲理相互交融。基于对生命自由的独特理解,无名氏在小说创作上走了一条“唯美”的艺术表现道路,为人们构筑了一个独特的艺术审美世界。生命终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