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教学活动主阵地,它由教师、学生和情境、环境组成。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通过沟通、交流生成,通过思维的碰撞,行走在教学内容学习、思维的路途当中,师生们在课堂中通过交互影响共同来完成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相长,达成教学目标。课堂是严谨的,课堂也是生动的,课堂管理是确保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然而,人们对于课堂管理的研究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相对于课堂教学研究的成熟,课堂管理的研究还很稚嫩;相对于课堂教学研究成果的丰富,课堂管理的研究成果还很有限。人们对教师专业成长的关注,专业能力的提高,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忽视了课堂管理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结果导致了现实初中课堂中,一部分教师教学能力强、水平高,但课堂管理水平上不去,直接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因此,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与管理能力应有机统一,不能厚此薄彼,二者缺一不可。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课堂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生个性、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课堂管理要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要通过有效的课堂管理措施来实现学生的发展。课堂管理要从学生需要出发,走进学生的心灵。目前,课堂管理中的低效与无效情形仍广泛存在。在课堂管理中,教师处在管理者的权威地位,独站讲台,讲授的多,主宰的多;课堂教学追求管理者(教师)唯一的解读以之统一所有被管理者(学生)的认识,学生很少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见解。这种管理者指挥被管理者,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老师转的“以教定学”的方式,学生变成了被动学习者,缺乏了应有的主动性和前瞻性,失去好奇心,盲目被动接受知识,独立思考能力下降,学习惰性随之产生。最终形成了课堂过度的管理者(教师)主导特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结果与课堂管理的目标背道而驰。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与思考,笔者发现,目前,关于课堂管理有效性的研究多集中在理论设想、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界定,理论模式构建方面,实用、实践措施研究及可供广泛推广应用的经验较少。初中课堂管理有效性的达成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也就是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具体而言,是指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科学管理实践之后,教师的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学生通过教师的引领、指导获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本文在对初中教师课堂管理有效性特征、课堂管理现状的分析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影响初中课堂管理有效性的主要方面,即教师的课堂管理、学生的学习管理以及对和谐平等师生关系的充分重视三个方面的研究探讨,提出较系统、具有较强针对性的课堂管理有效性的基本措施,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